
*本課程承100年度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獎助
課程代號:2721
授課老師:潘兆民老師
上課時間:週三6-7節14:10~16:10
選課年級:大二至大四
學分數:2
上課地點:SS201
一、課程宗旨:
身處資訊時代,如何透過媒體素養教育以培養自主思辨的媒體素養能力,並能發展出使用媒體表達與溝通思想的健康媒體社區,實為當前重要課題。國外的媒體教育實施有年,尤其以英國、澳洲與加拿大最為徹底,已在教育政策與學習綱要上加以明定。亞洲國家目前尚在發展階段,台灣已於2002年10月24日教育部公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媒體教育的對象由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以至社區全體居民,而媒體教育又具有跨領域的行動性,因而媒體教育的推行也應該以跨學科的統合方式來進行。
本校最為重要的公民素養教育,就是「校園即社區」的生活學習圈的學習,學生必須把校園當成自己的家,學習愛護與關心自己的家園、社區,並藉此也承認、尊重與愛護他人的家園與社區。準此,為使學習者能以關心社會的精神,思考社會全體的重大課題,以期獲得普遍性的公民知識的啟發。職是之故,本課程特別規劃一個「跨領域」學術講座,從關心媒體的視野、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知識的探索,並配合公部門政策運作過程及相關議題的介紹,使修習者能深入認識媒體與公共政策的因果關係,並提升學習者面對公共事務的能力,進而透過力行的實踐功夫,培養健全的現代公民,以謀社會的最大福祉。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認為媒體素養教育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所應處理的課題,以各種形式發展使用、分析、評估及創造訊息的能力、媒體素養建立媒介作用的了解、探究的必要技能和民主公民所須的自我表現能力。」本課程受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計畫資助,有意回應這一時代的迫切需要,規劃一門以演講為主體,以討論為輔助的課程。每一次演講,均邀請不同領域的傑出學者,各就「媒體素養與公民意識」議題,以具有前瞻性及實踐性的思考,從不同層面來刺激修習者作自覺的省思。為了使知識的討論更具有活潑性,本課程特別安排幾次對話性議題,以期修習者能親自體驗知識性對話的衝擊性及啟發性。同時,藉由鼓勵現場提問,培養修習者組織及表達思想的能力及勇氣。
總括而言,本門課程的規劃,希望培養修習者成為有理想、有創意、有行動力的現代公民。期盼修習這一門課程的同學,一方面建立起獨立的反思能力,一面方也能學習運用公民知識,知曉如何隨著環境的變遷,對知識作最適切的調整、連結與重組。更重要的是,藉由不斷的思考,對於「媒體素養與公民意識」的核心價值,有最深切的認定及追求。
週次 |
日期 |
講題方向 |
講員 |
---|---|---|---|
2 |
2/29 |
苑舉正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
|
3 |
3/7 |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
|
4 |
3/14 |
王俊秀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
|
5 |
3/21 |
分組討論1:課程檢討與回應 |
潘兆民、教學助理 |
6 |
3/28 |
蕭 蘋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
7 |
4/4 |
清明節 |
|
8 |
4/11 |
魏玓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
|
9 |
4/18 |
期中考週 |
|
10 |
4/25 |
分組討論2:課程檢討與回應 |
潘兆民、教學助理 |
11 |
5/2 |
黃聿清 (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
|
12 |
5/9 |
邱師儀 (東海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
|
13 |
5/16 |
分組討論3:課程檢討與回應 |
潘兆民、教學助理 |
14 |
5/23 |
閱聽人的認知基模與刻板印象 |
李紋霞 (國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副組長) |
15 |
5/30 |
李紋霞 (國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副組長) |
|
16 |
6/5 |
分組討論4:課程檢討與回應 |
潘兆民、 教學助理 |
17 |
6/12 |
課程總結 |
潘兆民、教學助理 |
18 |
6/20 |
期末考 |
三,評分標準:
甲,平時表現20%
- 出席率:本課程是一門以演講性質為主的課,故十分重視同學的出席率。舉凡一學期中,缺席達到三次或以上者,本科成績作「不及格」計算。又為尊重講者,每次開講後十分鐘,禁止同學進入會場,請大家多加注意。
- 現場提問:本課程鼓勵同學在聽講時,就講員所講內容提出問題。每一次演講,都將保留約二十分鐘,讓同學作現場提問。同學於每講前,可以點選進本課程的數位教學平台(網址:https://elearning2.thu.edu.tw/moodle2/course/view.php?id=33326,或「公民陶塑計畫」(網址:http://citizen.thu.edu.tw/index.php ),上面有各次講題的「內容簡介」,請參閱講者所提供的「推薦閱讀文獻」,預先明瞭演講的內容要旨。能在演場現場提問的同學,一次提問作3分計算(所提問題十分優秀者,不在此限。)每位同學的各場提問次數,不受任何限制。如果現場提問者太多,以率先舉手者為優先。同學所提的問題,都將由TA提供「提問紙」,供同學作現場填寫及回收。
- 筆記:為了鼓勵同學聽講時勤作筆記,以促進思考的活躍性及能動性,本課程於每次演講現場將分發給同學筆記紙(蓋有通識印戳的筆記紙)。每次聽講完畢,同學繳交筆記紙給TA收集,作為評分的參考。每次聽講能作筆記者,本科至少以「及格」計算。
乙,分組討論與報告(4次)40%
同學得於4次的分組討論中,分別就:(1)講者所講內容;(2)講者所開列的「推薦閱讀文獻」及「延伸閱讀文獻」;撰寫一篇心得報告(不少於500字)。心得報告請用A4紙打印,於分組討論時交給教學助理。
丙,期末作業40%
同學可提交論文一篇,內容圍繞著以下主題:「展望21世紀公民意識與媒體素養」,就個人專業及閱讀所及,提出自己的獨到看法。
上述作業方式,論文書寫不得少於三千字(A4紙打印),企畫書不得少於四頁紙(A4紙打印)。請同學在6/22下午五點以前,繳交作業到通識中心辦公室(C218,2樓)指定信箱之內,並請傳送電子檔。
四,「推薦閱讀文獻」及「延伸閱讀文獻」
- 本演講課程請每位講員提供「推薦閱讀文獻」及「延伸閱讀文獻」各一份。「推薦閱讀文獻」至少包含一本書,又或是論文數篇(不超過三篇)。「延伸閱讀文獻」部份,則書目、篇數不受限制,作為同學聽講及學習上的參考。
- 本課程在學校圖書館流通處的「指定參考書目」區域,存放「推薦閱讀文獻」及「延伸閱讀文獻」相關資料,請同學善加利用。
五,數位教學平台:(網址:https://elearning2.thu.edu.tw/moodle2/course/view.php?id=33326)
本課程設有數位教學平台,舉凡與本課程有關的資訊及問題,包括期中及期末作業的繳交,都請同學進入上述網址查詢及傳送。
此外,本課程尚有一個相關網址,為「公民陶塑計畫」專屬網址:http://citizen.thu.edu.tw/index.php,上面有本課程的相關資訊。最重要的是,每次演講的影音資料,經整理之後,都將存放在這個網站上,請同學善加利用。
六,任課老師的聯絡方法
潘兆民,TEL: 04-23590121ext. 22711, E-mail: jmpan@thu.edu.tw
七,任課老師的面談時間及地點
潘兆民:週四上午10:00-12:00,C218I通識中心教員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