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2-03-01 發表

通識課程學術講座:廣告中的性別再現

活動報導

◎講者: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蕭蘋 vul 蕭平 教授兼所長

◎演講內容概述:

  東海大學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於101年3月28日舉辦「通識課程學術講座:媒體素養與公民意識」專題演講,邀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蕭蘋教授兼所長講授「廣告中的性別再現」。

  什麼是再現(representation)?演講開始,蕭蘋教授首先為在場聽眾解釋性別再現的意義。在大眾媒體研究以及文化研究中,「再現」是十分常見的專有名詞,廣義上,指的是一件真實素材透過媒體的呈現,經過了選擇、處理和取捨的過程。

  以此定義我們便能想見,性別再現泛指男性和女性出現在媒體上的形象,這裡的性別又有其後天的、文化意義下的性別(gender)的意涵,而非先天的、生理差別意義下的性(sex)。性別一詞特別強調各種社會機制如何塑造性別意識,個人從小經家庭、教育體系學習而來,並經過媒體強化,社會機制均扮演性別角色的導師,指導了性別角色應該做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說話方式、髮型和穿著,例如男性應該陽剛、有事業野心、學會控制情緒,女性必須溫順、乖巧、注重人際關係。

  在所有影響性別認知的機制當中,大眾傳播媒體又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化媒介,其中廣告相較於新聞、戲劇更貼近社會大眾,影響民眾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消費習慣。廠商為了追求產品利潤,必須適度反映大眾的想法,並討好消費者,因而在媒體研究中,可將廣告的訴求視為社會集體訴求的最大公約數。尤以性別,更為廣告最常運用的素材,因為男女性別區分容易,兩者的差別甚至根深蒂固於我們的認知之中。

  接下來,蕭教授舉出若干廣告實例,請同學解讀大眾媒體影像如何呈現性別的方式,並鼓勵同學試著說出自己對這些影像的看法。例如,在ELLE和VOGUE等歐美雜誌裡,女明星常以柔弱、性感的姿勢坐躺在一旁,除展示自身的美貌之餘,更有文案說明廣告訴求:「香港第一美女,自然光澤粉底」,這樣的廣告即牽涉了重要的符號連結,我們可以解讀這則廣告鼓勵女性應該要像這位女明星一樣美麗,必須要嬌柔、楚楚動人,擁有性魅力。

  性魅力又能連結到另一個專有名詞--物化(reification)。早在一九七零年代,西方學者便觀察到社會中的性別現象,發現大眾普遍認為女性的身體可以被販賣、被操弄、被凝視。學者的分析,廣告中的女性總表現裸露、嬌羞並閃躲的姿態,或者影像僅裁截了女性身體的一部分,如手、腳或是胸脯的曲線。但,這些影像真符合現實?而且現實中的女性會喜歡被窺看嗎?女性會喜歡自己的身體像物品一般遭分割,僅能被看見性徵嗎?這樣的美麗,對性別關係又會帶來什麼衝擊呢?其中的落差和問題,值得我們省思。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廣告中見到性別角色扮演的限制,特別是女性,經常現身於家庭的背景,扮演好母親、溫柔的妻子,不是正在煮菜、洗衣服,便是照顧小孩。以傅培梅和阿基師這兩個同樣與烹飪有關的廣告可進一步發現,後者出場時穿著專業制服、解說料理程序,而前者則是盡量營造親切、居家的氣氛。此外,三菱汽車系列的廣告也以中產階級家庭為對象,營造男性就是要成功、事業穩定,女性坐在副駕駛座或後座,陪伴著丈夫,展現盡責的母親、好妻子的形象。

  許多西方著名的學者,如Peter Berger和Vickie Fitzhugh,除了很早就觀察到這些現象,還提出批判。前者的作品《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中,從符號互動論的角度解釋個體自我界定的方式,認為個人經由他者觀看自己的方式來認識自我,意即別人如何看我,我就怎麼看待自己。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所著的經典《廣告中的性別》(Gender Advertisements)也解釋了社會中的女人如何被當作觀看的景物,她們總是彎曲、斜倚、半躺、裸露,具性暗示的順從型態,一方面不是表情茫然、沒有生氣、毫無判斷力的畏縮感,就是大膽展現性感的眼神,像是邀請觀者來欣賞她,而這些女性的肢體也經常如小女孩一樣撫摸臉龐或身體,似乎很天真、永遠長不大,需要別人來愛護、照顧。

  廣告深深影響了女性的自我認知,有時候還會對自尊產生負面影響,男性還容易經過廣告的薰陶,誤以為展現性魅力是女性應該具備的條件。認知的累積將在未來加深性別的不平等,如家庭職務的分工、男女各該做什麼、女性被認為不該在外打拼,因而我們看見女性鮮少擔任高階職位。希望這堂演講能給同學一些啟示,深思性別如何引導了我們的生活意識。

 

演講後問答:

Q1:教授提到現在女性開車所佔的比例,但如果在現今的一般家庭,女性開車的比例真的有比較高嗎?

講者答覆:其實媒體呈現的訊息通常遠遠落後在真實情況之後的,消費者可以決定自己的商品,像女性開始有經濟能力後,可以自己買車做主,而引發的問題又是另外的了,如男性不信任女性的開車技術。

Q2:我看了教授提供的這些廣告,覺得無論展現身體曲線都可以作美的解釋,但我不太覺得這對廣告的批評是有理的,甚至我覺得將兩者之間連繫起來是牽強的,難道人不能當作物品,也不能被凝視嗎?

講者答覆:很好的問題!我也經常在演講遇到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是很值得深究、討論的。美,就是物化嗎?站在研究立場,我們當然認為是一種權力關係下的凝視,而且是社會化之後穩固埋藏在每個人腦內的想法。不管是一般人或研究,都不該只有單一看待事情的方式,我們該想想有哪一種方式一定是錯的嗎?為何我們會這麼看?媒體識讀、媒體素養的意義就是要思考媒體為什麼想灌輸我們這樣的思想,而不是單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問題,今天的問題便是思考社會對待女性的方式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並且要學習到切勿草率地任由廣告來告訴我們評判身邊人的標準。


活動照片

潘兆民老師做開場引導 蕭蘋老師以平面廣告為例作說明
講座實況 潘兆民老師與蕭蘋老師會後合影
聽者提問 學生發表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