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2-05-03 發表

通識課程學術講座:不e樣的新世界──解讀網路媒體

活動報導

◎講者:東海大學政治系邱師儀助理教授

演講概述:

  東海大學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於101年5月9日舉辦「通識課程學術講座:媒體素養與公民意識」專題演講,邀請東海大學政治系邱師儀助理教授講授「不e樣的新世界-解讀網路媒體」。

  七、八年級生的年輕世代是當今網絡媒體的主要使用者,有別於傳統教育者,講者邱師儀老師先就自身觀察的經驗,整理出網路媒體行為的概況,年輕人將網路當成抒發管道的途徑,不僅視為一股潮流,更是一件社會事實,因故,我們可以先將網絡媒體視為他們展現生命力、實現創意潛力的場域。

  何謂網路媒介平台?一般來說,當媒體業者在使用外界一詞時,指的是新聞界以外的領域。網際網路已經非常發達,遠比想像中的更加廣大緊密,而且增進新聞業者作業技術上的改進,例如記者再也不需要辛苦跑新聞。但這又引發其它的疑問了,難道記者可以順著網路之便,偷工減料地做新聞嗎?很弔詭地,大部分記者認為這麼作是沒有錯的。因此我們發現,所謂的新聞性的定義,在新聞業界內與專業領域外的認知有著極大的落差,然而,新聞記者引用散佈於傳播平台的訊息,不自己追蹤第一手資訊的傾向,還是一個奇怪且需深入思考的現象。

  從作用來看,網路媒介擁有以下複雜的功能:促進人際互動、社群互動、利用網路接觸外界、訊息交換、查閱和資訊累積、參與議題辯論、買賣交易、網路創業,具體的例子如www、Facebook、twitter或plurk、PTT、Blog等等,都具備以上所述之功用,並能各自再細分出不同的使用屬性。至於由功能而生的網路媒介特色,則有著輕薄短小、即時快速、昭告素人成名、談論八卦、分享幽默和創意、宣洩情緒、公私混淆、文字使用簡化,以及對抗傳統媒體形態等等特點。

  網路雖然具備優點,但也隱藏著諸多缺點。媒體使用者能在虛擬平台裡找到情緒抒發的管道,但在獲得快樂與認同之餘,也該培養正確認知的素養,對龐雜的媒體資訊保持思辨的距離。在台灣,網路上盛行著民粹主義的現象,並容易會流傳某段聽起來是而非的言論,這都應以審慎的心態檢閱,不應順著情緒起伏而妄加判斷,並且應嘗試著提問:為什麼會這樣?

  網路世界是虛構的,但網民的意見卻形成一股別具意義的論述力量,足以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如在新聞業界,改變了報導邏輯,造成負面效果;在政治圈和司法圈,逐漸重視網民的意見表達,納入決策的考慮項目;在社運界,網路能夠號召行動力;在商業界,入侵新聞或部落格,實行置入性行銷;在學界,出現網路相關的新興研究領域;在公民文化圈,推動公民素質的提升,在建立國人的國際觀方面,也有影響。這些現象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網路不斷在變動進展,網路使用者在享受網路帶來的好處之外,也應好好反思自己的網路行為是否妥當。

  那麼,在台灣,網路的未來發展又具有哪些可能性呢?邱師儀老師認為,網路會愈來愈依附台灣文化,擁有更濃厚的台灣性格,但在台灣性格當中有一個非常值得省思的問題,便是民粹化現象,這不可不慎。另外,被剝削的弱勢族群開始懂得利用網路做出反擊,或用以對抗政治人物。新聞等媒體業者更離不開網路而活,尤其傳統媒體,勢必調整自己的步伐,跟上新時代。未來科技介面使用會愈來愈方便、人際關係也會受到網路的影響而產生質變,該如何適應潮流將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另外,網路成癮者普遍中文程度下降、表達不甚精確,講者建議利用網路來養成書寫日記、網誌的習慣,或從事創作,以維持表達能力。

演講後問答:

Q1:關於網路風潮和觀點的問題,還有媒體影響司法事件的時候,遇到法律條文沒有規定的情況,但又要考量社會氛圍的話該怎麼做才對呢?

講者答覆:一開始網路其實被視為是一種次文化概念,現在研究領域很少聽到這個詞彙了。因為早年研究的限制,研究者通常會在問卷上問有無使用網路的習慣之類的,現在的研究者則假設大家都會了。現今網路普遍程度很高,沒有百分之九十也有八十,但會在網路上發表意見的人通常不是很支持就是很反對的,所以這堂課才顯得非常重要,要培養耳聰目明、要會判斷訊息。我認為從司法的教育可以改良我們的思考訓練,現在很多法官很多很年輕,很多都沒有社會經驗,所以才會脫離民情。因為他們可能太年輕,因為太年輕,被網路影響很深,導致法律判決和絕對感官太過考慮社會氛圍,外國為了避免法官獨斷這種狀況都設有陪審團,對台灣的法官而言,我國虛幻的陪審團可能就是網路意見,但如果網路意見很激情,這又該怎麼辦?如江國慶案,如果當時網路發達,網友知道的事實層面很片斷,反而會加速處刑速度,所以法官應該要學會獨立正確地判案才是。

Q2:想問有關國際觀的問題,我們接觸到的通常是一部分的媒體,而且很多國際新聞其實也有很多偏見,該怎麼看這現象呢?

講者答覆:這也跟台灣的文化有關係,台灣性就是個性隨和,但談到統獨問題或生活時事,台灣又習慣傾向道德撻伐,甚至連媒體也跟著罵。如果國際媒體有些特定偏見,我認為是要看議題,解決方式則是去發展自己了解事實的方式,如俄羅斯的普京又上台的事件,還有之前法國新的總統為什麼會選上,這些都要自己去做個功課,而且在做最後決定之前一定要達到一定知識的水平,上網丟言論前必須壓在舌頭和牙齒之間咀嚼一下,言論才更有品質。

Q3:老師提到曾在美國待過,我個人有日本朋友,在跟他們談論之間發現日本的新聞文化和我們跟西方完全不同,例如日本就沒有血腥、很直接曝露的文章,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蘋果日報這種報紙。

講者答覆:沒有錯,日本是很特殊的民族,但日本人問題也很多,當然優點也更多。說到日本人怎麼去處理新聞,我們台灣大部分都學歐美,所以日本的新聞看起來其實很無聊的,原因是他們很重和諧,但不喜歡去碰觸太尖銳的議題不代表這些議題不該報導,像核電廠發生問題,他們就沒盡到媒體監督責任,這點又太過了。由於日本本身的例外主義會導致特殊的文化行為,所以日本不是應該當成完全去學習的現象,但好的方面還是很值得學習的。


◎ 活動照片: 

潘兆民老師開場引言 邱師儀老師主講不e樣的新世界-解讀網路媒體
網路媒體影響層面分析  與講師互動:學生提問
邱師儀老師回應問題 會後潘兆民老師、邱師儀老師合照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