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者:國立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李紋霞兼任助理教授
◎演講概述:
東海大學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於101年5月30日舉辦「通識課程學術講座:媒體素養與公民意識」專題演講,邀請國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副組長李紋霞助理教授講授「多元文化與媒體再現」。
本次為媒體素養與公民意識學術講座系列的最後一場演講,講者李紋霞老師特別為整學期的講座主題做出總結,處於資訊紛雜的時代,面臨如是問題,每個人該如何抉擇與篩檢媒體,希望藉由最後一次演講,提供一道具體、清晰並能落實的解答。
承接上一次演講主題,講者設計一個小活動做為開場,為與會者複習基模、框架、刻板印象等概念,這些概念允許大腦迅速推論、簡單預測,替出現在生活世界中的客體建立一個完整、籠統的印象。而這些速成的印象或許是有問題的,值得大家深思反省。
緊接著連結到媒體識讀的核心問題,李老師認為研判媒體資訊時必須具備幾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了是誰製作訊息?如何區別廣告使用的技術和新聞技術?不同群體的接收詮釋有何不同?以及訊息通常是再現或省略了生活中的價值。對此,教學重點便該放在訊息的再製過程(production),理解內容上使用語言的方式一一進行文本分析的工作,解釋媒體再現的機制,揭發陳述之偏見,最後閱聽人更該負擔起責任,也就是整套媒體識讀能力在生活中的實用。
至於少數、特定族群在媒體中的再現,則是最能反應社會偏見和歧視的最好實例,族群在社會裡得到的印象通常好壞兼具,但為什麼大眾感官總會對他們留下大量的負面印象?理由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弱勢族群的社會資源和發展條件普遍低落,造成個人不容易達成主流價值的要求,被排除到了社會邊緣,例如原住民、外籍勞工和外籍配偶。
然而,社會中的優勢族群總是用一貫的方式看待弱勢族群,在國際報導中,經常可見幾種狀況,例如已開發國家的新聞採取憐憫角度,報導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的慘狀,新聞框架在此的使用雖是希望能激發已開發國家的援助,發揮人道主義精神,濟世救人,但欠缺深刻的自我反省,不覺察地聲稱幫助弱勢的同時,可能隱藏著自身的優勢感,協助第三世界國家的過程,恐怕也會因為欠缺考量,讓弱勢族群或國家的問題會更加複雜。另外優勢對待弱勢的態度也許不是尖銳的,但可能是揶揄、嘲笑、戲謔的,例如影視中男同志花枝招展又不正經的形象。西方媒體也總以令人不安、又驚異的方式呈現異國文化,在神秘化東方文化的同時,不僅隱約呈現了異國文化思想之保守、迷信又封閉、甚至對之帶有敵意。
Wilson和Gutierrez兩位學者曾分析媒體報導少數民族的現象,歸類出媒體報導的五大階段:(一)排除期,某族群隱形於媒體當中,主流資訊中看不見該族群的報導。(二)威脅期,社會慢慢發現該族群威脅社會安定。(三)對立期,將該族群視為他者、非我族類。(四)刻板印象選擇期,出現政治正確的抉擇,社會該應該如何看待他者,並標示、強調放大某些可辨識的特徵。(五)融合期。
張錦華教授的研究更因應了台灣現況,批判了媒體再現原住民所犯的若干錯誤,認為媒體經常未經查證,引用錯誤或不正確的資料,採取負面觀點,不客觀地報導原住民,偶爾提出原住民的正面訊息又偏向消費性質,如報導豐年祭,但只為增加當地觀光營收。原住民的聲音在報導中通常也是經常處於被動、消失的。很遺憾地,台灣社會長時間對外籍新娘、外籍勞工營造出形象差、不安全、易起衝突等僵化認知,如何化解這些認知將是未來的目標。
李老師認為,未來可以嘗試努力的目標包括了去除種族歧視、實踐自我覺察、促進平等權益,啟發弱勢族群自身培力(empower),展現策略,爭取積極再現,重新建立社會角色的認知,這些皆是在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反思媒體再現的危機。社會主流族群應反思媒體再現所隱含的族群迷思和意識型態,驅除他者的汙名化,重視族群發聲權。
現今經常聽到網民發出正義之聲,但實際上都充滿了刻板印象,在強烈主張正義以前,其實只不過是包裝了原本保守的價值觀。反省思考並不容易實際操作,怎麼顛覆、挑戰自己的認知基模,雖有一定難度,但在摸索、探求的過程當中總能學習成長,最後得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善用自身的力量去協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