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生活學習圈 於 2013-12-09 發表

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 - 生態學本土關懷與環境倫理

活動報導

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 聽系列

11/21 THU 14:20-17:00 生態學本土關懷與環境倫理~陳錦生教授

 

【活動摘要】

2013年11月21日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系列活動邀請到長榮大學校長、前東海大學理學院院長陳錦生教授講授「早期東海大學生物系以及生態學的本土關懷」。

陳教授在本土生物,如蚊子、白蟻、蟑螂和蛾蚋等方面的研究有許多成就,並幽默自稱為「蚊」學家,亦做過小黑蚊的相關研究。陳教授提到,環境倫理學的應用其實是一份生態關懷,並以近期正在上映的紀錄片《看見台灣》為例,指出環境的變化已經嚴重影響原有生物的習性,甚至正在滅絕某些物種的棲息地,造成物種在台灣消失滅跡。教授以自身之豐富經驗與親身經歷的故事分享,讓與會者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東海大學生物系(已更名為生命科學系)是為創校七大系所之一、亦為台灣第一所生物學系,師資優良,多年來為台灣生物界貢獻良多。第一位先談到的是陳兼善教授,中國魚類學的奠基者,多才多藝,曾與李家同先生一同修習音樂課程,並著有《台灣脊椎動物志》,是初步完成並強調台灣地區分類學的重要人物。第二位介紹于名振教授,擅長魚類學,是陳兼善教授的學生,相關著作有《動物系統分類綱要》。第三位是孫克勤教授,出版多本教科書,是研究小黑蚊的專家之一,也是小黑蚊研究文獻的第一把交椅,十分關心台灣環境,認為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曾翻譯《達爾文物種起源精義》。第四位則為東海創校宣教士之一的歐保羅老師,但開風氣不為師的翹楚,將鳥類、蛙類等先鋒型研究帶入本土,個人專長於鳥類學,對鳥類遷徙的習性與路徑多有所知,著有多本鳥類圖鑑;而後在東海校內研究赤腹松鼠,為人性情好,倡導入境隨俗的教學法,認為身在台灣就應使用漢字國語教學。尚且還有專精植物學的王忠魁教授、研究苔蘚的林善雄教授以及林俊義教授等多位優秀教師。其中,林俊義教授活躍於政治前台,文筆犀利,又是左派鬥士,強調生態環保,推廣島嶼生態學,是環境倫理的先知,更被稱作為台灣生物學之父。

研究自然,是為了與自然和平共存,《看見台灣》的影像紀錄應證了台灣生態持續遭到文明威脅,特有種更因棲地消失而走向滅絕,水資源耗竭,地層下陷,海平面上升,過度濫捕野生動物,農業萎縮。一個健康的社會應有深遠的眼界,能看見地球的災難與前途,人類、動物、植物等種種生物同為生命,並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若與自然徹底割離,那麼人與自然的關係定會產生問題。科學家利用精密儀器,觀察、理解世界的模樣;而神學家由於要求自我鞭笞和深思,反省到了人的有限性,人與自然之間是你─我(I-thou)的平行關係,而不是我─它(I-it)的上下關係。和解共生,關懷地球,才可保芸芸眾生的永續生存,這是陳錦生教授為我們帶來的深刻提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