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2-03-23 發表

通識核心課程專題演講:台灣民主轉型的動力與困境

活動報導

「自由主義:歷史起源與在中國和台灣的繼受」專題演講

 

◎講者:張鐵志先生 

◎演講概述 

    本次演講配合課程「自由主義:歷史緣起與在中國和臺灣的繼受」,邀請張鐵志老師到校演講,主題是「台灣民主轉型的動力與困境」。張鐵志老師現今屬於台灣的社會觀察家與政治文化評論者,著有「聲音與憤怒」(2004)、「時代的噪音」(2010)等書,目前進行的書寫計畫是有關臺灣的民主化與對近代中國的觀察。

    張老師在演講一開始便拋出三個有關台灣民主化問題帶出主題,接著討論轉型民主的動力,牽涉到統治集團將會面臨的危機、民主本身在每個不同歷史傳統與社會背景的本土化,還有行動者的方式等面向。沿著台灣的民主轉型歷史發展討論臺灣的民主轉型歷程,從1970年代初期起,舊權力集團的老化、1970年至1971年四月的「保釣運動」、1971年10月退出聯合國到1972年蔣經國上台,是臺灣民主轉型開始,當時的民主本土化藉著增額立委改選和中常會與內閣中增加台籍人士,到了1975年國民黨本省籍黨員已過半數。臺灣的民主化很大一部分動力是來自本土化,最主要的議題即是國會全面改選,長達20年漫長的國會改選,民主化與本土化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九零年代,臺灣民主出現了兩個新的挑戰:第一、族群衝突,外省與本省的衝突或誤解使得族群衝突被視為當時最大的危機。第二、黨國資本主義的轉型,公營企業的轉移、政治分配的問題以及新自由主義的轉型,但卻因為政治競爭必須壯大黨庫,國民黨營企業仍繼續介入當時的營造業與金融業,這使得企業多與黨有牽連導致不平等的選舉。

    接著張老師提出四個當前臺灣民主的困境。一、沒有公民的民主。臺灣缺乏一個成熟的公共領域,媒體無法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無法提供深入的討論空間,而媒體的缺失導致選民對政治監督的冷漠,公共領域討論貧乏,但是網路的普及,獨立媒體漸漸成為可能。二、沒有歷史的民主:轉型正義的缺乏。臺灣從威權時代到解嚴以來,轉型正義一直沒有受重視,對於過去發生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等沒有正式的解釋、定位與理解。三、不公平的民主:社會不平等。民主是否帶來平等?在台灣而言,不公平的稅制是帶來貧富不均的原因之一,而為何會形成這樣的稅制,除了全球化、新經濟或政治因素等不同因素,則必須再多加討論。四、被威脅的民主:兩岸關係與北京角色。跨海峽的新聯盟(北京、財團、國民黨政府)決定臺灣的政策與兩岸關係,使得台灣民主受到很大的威脅。

    張老師有系統的將臺灣的民主化歷程爬梳清楚,且用平易近人、社會大眾皆能理解的語句敘述這段進程。演講最後的討論與提問,同學提出對於選舉時總統大選最後一周企業家的號召如何產生作用?年輕人對政治冷漠的分析等議題進行討論,張老師也一一做出回應。鄭志成老師亦與張鐵志老師討論以每一時代青年對於當時代關心的議題,帶出:年輕人是否關心國事、政治是否重要?以及年輕人所關心的其他議題和政治方面的連結。

最後黃崇憲老師引張鐵志老師著作──聲音與憤怒──與台灣民主的結合,並做為此次演講的結尾。 


◎ 活動照片:  

 

張鐵志老師 演講實況
演講後提問討論時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