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2-03-01 發表

通識核心課程專題演講:歐美型與日本型大學的比較

活動報導

講者:強納森・奧古斯丁(Jonathan Augustine)
         日本國立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教授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史學博士
 
主持人:陳永峰(東海大學跨領域日本區域研究中心執行長)
時間:2012年3月12日(一)18:20--21:10
地點:C112(校友會館7-11對面1樓)
主辦:東海大學跨領域日本區域研究中心,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演講概述:

  演講者強納森.奧古斯丁教授任首先比較美國與日本大學的不同。奧古斯丁教授表示他看到大多數的日本大學生都不念書。相對的,日本的學生大概花三分之一時間打工,美國的大學生則不太打工,課餘時間都利用在運動、參加社團、念書等。此外,在日本一節課有九十分鐘,每天平均修課時數是美國人的兩倍。美國大學雖然上課的時間不長,但是學生做報告、待在圖書館時間很長,一周最少要讀五十幾頁書。

  同時,奧古斯丁教授也討論到日本社會的現象。他認為,日本人普遍較少討論政治與社會問題,彷彿政治與他們無關,他認為這與日本戰前威權政府與嚴格的教育有關,造成了日本人集體的傾向不對政治與社會議題提出自己的意見,而是跟隨大眾既有的想法走。另外此一現象,也與日本在戰後由美國人託管,使得日本外交、政治幾乎受制於美國的因素有關。

  緊接著,討論到日本人極少留學的事實。日本大企業徵才時只採用優良大學的應屆畢業生,也就是說去留學並不會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甚至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它不是一件有益的事,而是負面的事,這個現象相當程度說明了日本的封閉性,由於現在大多數的日本大學生都不念書,因此某些日本企業也開始跳過大學,選擇高中畢業生,但是仍未形成主流。

  在學業測驗方面,在日本從小學考試,直到大學考試主導教學的內容,都是是非與選擇題,與台灣相當類似。然而美國的高中,考卷中沒有一題是有答案的。日本的企業是從頭開始教員工,所以他們只錄用大學應屆畢業生。也就是說,日本是藉由學歷主義來篩選IQ高的人,也就是精英,值得教的人,美國則藉由教育培養獨立自主的人,但台灣呢?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在問答時間,陳永峰老師提問:為什麼你(美國人)13歲才開始唸書可以讀普林斯頓大學? 在台灣、日本那意味著你已經不用念了(趕不上他人) 。

  奧古斯丁教授這麼回應:「上普林斯頓大學要提出讀書計畫、義工、校外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有好多種方式選擇學生。歐美選人的成本超級高。被選的人也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歐美用非常多種系統(獎學金等)經營高等教育,而台灣卻用最便宜的方法挑選,同時台灣學生的競爭成本很低,大家都可以考台大,但歐美的競爭成本很高,很多人會自動放棄。

  最後,奧古斯丁教授認為美國的教育制度相較之下是個好的制度。只要加入他們的遊戲規則,是有機會取得勝利的。台灣的升學制度改來改去,大家基本上不相信他是公平的,相對的,社會付出的成本就會很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