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生活學習圈 於 2014-04-15 發表

人文三缺一:童元方《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

活動報導

主持人:童元方老師

主 題:《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

時 間:2014.3.13 (四)18:30~21:00

地 點:角落習齋

...................................................................................................................................................................................

【活動摘要】

本次活動邀請到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的童元方老師,為同學們解讀愛因斯坦和畢加索這兩位天才的平行傳記。童老師說,這個主題的靈感來自於她曾於2004年在德國烏爾姆聽過的一場演講,講者是在科學和藝術領域造詣很深的阿瑟米勒教授,當時童老師已經對愛因斯坦產生了濃厚興趣,並且正在研究他與夫人米勒娃之間的情書往來,而這場演講以愛因斯坦和畢加索相似的生平經歷和研究方向切入的獨特視角,帶她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因而印象極其深刻。有感於此,童老師決定將米勒的講座內容傳播給更多中文世界的聽眾,尤其是渴求知識的學生。

從「藝術乃一個問題全部之解決」、「科學乃一個問題局部的暫時之解決」這兩個描述出發,童老師引入了藝術和科學這兩個看似背離實際上有所交集的概念。接下來展示的兩張照片上,是童老師與愛因斯坦、畢卡索蠟像的互動,流露出她對二老的深厚感情。

米勒教授的著作《愛因斯坦與畢卡索:空間、時間及其所引起的駭世之美》中討論到「同時」這個概念,並稱「愛因斯坦改變了科學,畢卡索改變了藝術」,這兩項巨大的成就幾乎可以視為同時並行,而二者的人生軌跡更是有著驚人的重疊。不論是身世、外貌,還是感情狀況、工作環境,都有相互對應之處。當然其中最值得探討的就是「突破」這一項。畢卡索原先的畫風沿襲寫實風格,然而在對手馬蒂斯的作品《生而喜悅》出現後面臨巨大挑戰;潛心研究後,1907年終於以驚世駭俗的傑作《亞維儂少女》成功開創印象派畫風,實現藝術史上巨大突破。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籍籍無名的研究員愛因斯坦,有如靈光乍現般接連發表的四篇論文,包括《狹義相對論》在內,如同四枚重磅炸彈投入學術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討論和猜測,更從此開創了全新研究領域。

此後,童老師為大家展示並講解畢卡索的畫稿及愛因斯坦論文的原文,讓同學們對這兩位人物的成就產生更深層面的理解,從而能夠進行對比和比較。最後的結論,借用孔恩的範式概念,就是「學會及期刊」對於培養天才靈感的重要性。

講解完畢後,參與者踴躍提出心中的疑惑,老師也耐心解答,話題範圍廣泛而有深度,為本次演講補充了不少的額外知識,同學們都表示收穫滿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