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4-01-06 發表

「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移植現代性與菁寮教堂

活動報導

【活動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12月27日舉辦「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課程演講,邀請到淡江大學建築系王俊雄副教授講授「移植現代性與菁寮教堂」。

日前王教授與幾位學者共同出版了一本名為《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的書籍,彙編了2009到2013年間,實地訪察而來,自二戰後能被判斷為具歷史性意義的經典建築設計圖,許多建築礙於過往的硬體限制,並未登錄於相關史料中。直到近幾年,政府機關開始重新重視這道脈絡,同時賦予了正式名稱,以指稱這段特殊的脈絡。並且從建築專業的角度紀錄,而非一般文化或史蹟的角度。早年的相關研究缺點在於可信資料太少,學界觀點狹隘,多半止於互相抄襲複製的階段;而本書則開啟了一種更新式的學術探索,替台灣的建築研究豎立了新的基礎。

建築資料的蒐集稱作徵圖,而這批由國家政府主導的徵圖工作,總體來說約分成三種取得方向:捐贈、商借及數位化、價購。徵圖之後,還必須做成一個資源集中的場所,通常由台大等資源較為充沛的學術機構負責管理,並與民間眾多建築事務所旗下的優秀建築師們共同合作。早年的徵圖成果可從王大閎、陳仁和等建築師的檔案來知悉影響台灣建築歷史的幾項重點工程,例如前者所負責的國父紀念館等。

在延續這批徵圖檔案的蒐集過程當中,王教授與團隊特別考證了菁寮聖十字教堂的來由,埋沒於歷史的教堂資料多已佚失,許多史料考察不易。在團隊辛苦建構菁寮過去後,發現如下:原來菁寮教堂是由德國建築師波姆(G. Böhm)主導,與一名當地畢業於日據時代工商建築科,名為莊嘉慶的技師協同建造。而建造菁寮教堂的當時正值日據時代,日本政府部分限制了教會的在台活動,但台南菁寮地區在1911到1965年間正好適逢地區的蓬勃發展時期,灌溉系統因嘉南大圳的竣工而完備,逐漸成為富裕的政經商中心,並擁有足夠的財富與週遭地區交流,進而建立穩固的關係。當時主持菁寮教堂的神父揚森(Eric Jansen),是個活力充沛、富創造力的人,他除了懂得利用幻燈片和手風琴傳教以外,教堂的建成與成立宗教中心等重責大任他也一肩扛起,而建築師波姆與在地工程師的聯繫等,也同樣由揚森神父負責居中協調。

菁寮教堂的工程分成兩期,第一期先建設宿舍和幼稚園等機能性較高的部分,第二期才著手建立教堂。教堂的外觀獨特,屋苑配置和三合院相似,巨大的尖塔聳立在綠色田園中央,塔下由厚重的柱子撐起,塔頂裝飾著鴿子,代表傳遞福音之意。王教授認為,從菁寮教堂的歷史和建築美學來看,這座教堂帶給後人的想像可以『國際的十字路口』為名,由於它在外觀與實作上的革新求變,讓人見識到了一座西式教堂為融合當地,所產生的東西人文薈萃的結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