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3-12-31 發表

「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從台灣戰後初期西方建築談起

活動報導

【活動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12月20日舉辦「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課程演講,邀請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傅朝卿特聘教授講授「從台灣戰後初期西方建築談起」。傅教授於愛丁堡大學取得建築博士的資格,專攻台灣建築、復古建築,以及建築旅遊,學養豐富,對今天的主題–台東地方的教堂基本發展,尤其是白冷教堂的研究十分深刻。

在正式講到白冷教堂以前,傅教授先說明人與天之間的關係。『天』代表一股超越人的力量,可以『神』稱之,人神之間能發展成宗教,但在台灣,宗教的定義並沒有被嚴謹地實踐,學者將這些對媽祖、觀音以及土地公的供奉崇拜歸類為『民間信仰』,而非宗教。但『天』這個非凡間的存在又有哪些獨特的意義,則是可以從一些用詞發現,例如天氣、天公不作美、天譴、天子、天堂......等等,其中『天堂』一詞更指稱了凡人對未來世界所抱持著的燦爛想像,大多數在教堂裡的看到的光線運用,便是以此來強調神聖氛圍。

古今中外,無論西方世界的教堂或是東方文化的佛壇,又都是如何處理光線的呢?在路思義教堂這裡,據傅教授推斷,頂端一線天的設計便是用來營造獨特光感,一股神聖性,靜肅的氣氛便從中發生了。作為一個神聖的宗教場所,不可缺少的象徵物件有如十字架和聖衣,在放置著神聖物件的空間內,建築面對的問題將會是如何在一個空間裡對待一個神聖的對象,宗教戒律便影響了建築空間的規劃,一個聖域、儀式空間就此形成,向未來世界的想像也因著這個空間的佈置而具體化了,例如光的表現與極樂世界的關係;墓地是前往死後世界的開始;圓頂代表天堂和宇宙等等。

台灣的教堂歷史也有其發展脈絡。台灣的西式教堂建築約於荷蘭時期引進,但現今已找不到荷、西建造的教堂,仍存在的西式教堂風格多為歌德式教堂的位移挪用,並以現代表現形式參整,搭配上台灣傳統建築還不甚豐富的建築工法,這從日治時代就有過許多例子。戰後,有著台灣本性的歷史樣式教堂則以台南神學院與基督長老教會為代表,風格都是極其簡單,著重內部要求,而高雄海埔基督教會有著別出心裁的慎重考慮,大量模仿西式教堂的原型。

戰後的在台現代教堂,不可不提西方建築大師柯比意的影響,他的廊香教堂不僅是建築史上的經典,也影響到台灣的教堂建築發展。這時候日治時期的西洋歷史樣式雖然式微,不過民間新興建築還是存留大量的哥德式意象,如台北聖家堂、台南馬雅紀念教會;後來又逐漸發展到了現代樣式建築的時代,以瑞士籍建築師所建的台東公東高工為代表,公東教堂位於四層樓之上,給人飛昇、卓越之感,以清水混凝土建成,樸素粗糙,不誇張修飾,採用了許多基本的宗教手法來營造神聖感。

說到台灣的現代樣式教堂,不可不提的就是由白冷(Bethlehem)教會帶來的一批建築,並以小馬天主堂(聖尼各老堂)做為這批建築風貌的原型,而創建這些教堂的領導人是傅義修士,他的教堂都有著類似的風格,光線的營造與聖器的擺放方式相近,教堂的施工也同樣不精確,不過克難的營建結構十分有趣。另外,台灣也有一些為了迎合本土民間信仰而出現的教堂,如中國風濃厚的台南天主堂,將至聖先師孔子與學生的圖像繪成《最後的晚餐》的構圖,媽祖則代換成聖母瑪利亞的形像等等,顯示了台灣宗教在本地與外來的交流與磨合當中,所呈現出的多元建築外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