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3-12-31 發表

「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路思義教堂與音樂

活動報導

【活動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12月13日舉辦「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課程演講,邀請到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謝銘峰助理教授、東海大學音樂系徐以琳副教授、東海大學音樂系鍾安妮助理教授等三位老師共同講授「路思義教堂與音樂」,本次課程以座談的方式,從音樂和聲樂的角度來理解路思義教堂的另一面。

謝銘峰老師帶來的主題是關於聲音的景觀,演奏時,在不同的空間將會出現不同的聲音表述,老師播放了多部影音和實例,其一為咖啡廳內的聲音環境如何影響影像的操演,其二為馬友友在一棟虛擬的教堂內模擬出環場音效,最後則是以西元兩千年萬國博覽會的瑞士展館當作範例,展館由木造組合而成,搭建起一座共鳴體空間,人們可在裡頭散步、閱讀或吃飯。這些例子都各自說明音樂不單僅是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還可以留意到環境與音樂所連綴成的一片地景,這就是音景(sound landscape)的基礎概念,從創作音樂進而想像成創作一個景觀,這已成為現代藝術當中熱門的思考領域之一。

徐以琳老師則以聲樂展演的聲音場地切入,做為一名聲樂家,她十分看重場地如何影響聲音,總是對聲音的質量高低、頻率厚重等效果有著多面且慎重的考慮。徐老師現場演唱了兩首耶誕節的曲子,讓同學們藉著現場聆聽,體會路思義教堂做為一個聲音空間的優缺點。就徐老師的經驗和觀察,她認為講道台正中央和一線天之下的交叉點將是能讓歌聲發揮到最好的地點,路思義教堂產生的回音很大,水泥牆容易造成迴響,這樣的環境存在太多潛在的變因,只能透過調整人體的狀態,讓表演達到完善的境界。這也意味著,一個聲樂家時常受到許多環境因素的限制,如何調整自己聲音,配合種種限制以成就一齣完整的演唱,也是聲樂家必須考量的課題之一。

接著,身為音樂系樂隊指揮的鍾安妮老師在舞台上的擔當不在於單一聲音的掌握,她必須統整所有出現在指揮棒面前的聲音。鍾老師談到使用路思義教堂的狀況,直言這座教堂本身不是一個十分適合表演音樂的場域,因為雜音太多、殘響太差,而這些殘響與回音都會讓聲音產生髒亂感,影響總體演出的品質。為了應對這份困難,樂隊如何擺放樂器更顯得重要,混音和樂器吹奏的方向也能幫助演奏者調整樂器出音的效果。然而,並不是每次演奏都能那麼盡善盡美,因為有諸多的環境變因都是到演出的當下才能確定,甚至連觀眾身上穿的衣著材質都會影響樂團的音質,因此可以說聲音的變動和環境是息息相關而且多變的。

最後,這堂課為學生們設計了一個以路思義教堂為主題,即興的小型實驗活動,謝老師播出一段由NBA球員演出,名稱為Big Color的廣告短片做成引導,請在場師生利用身邊的環境和物品,挑選不同的聲音元素,跟隨著節拍,共同在路思義教堂的空間內創造出特有的反響。透過這堂課的教學,期望引導學生認識到建築不光是一門建材安排的藝術,它與聲音也是可以產生關連的,雖然大多數人平常沒有注意到,但並不代表建築就沒有聲音,建築也是一項與聲音多有互動的藝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