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3-12-10 發表

「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路思義教堂的使用

活動報導

【活動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12月6日舉辦「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課程演講,邀請東海大學建築系黃業強教授講授「路思義教堂的使用」。黃老師是東海建築系的資深教授,曾拿過建築、電腦和宗教等三座碩士學位,在各有所長、術業專精的建築系裡,能擁有跨足電腦與宗教領域的豐富涵養,十分難得。這次請到黃教授前來就路思義教堂的宗教和歷史的背景進行講解,並提供學生們另一種看待教堂的觀點。

從東海路思義教堂的外觀來看,很容易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獨特的雙曲面外觀究竟造成何種設計上的挑戰。這可能是指設計–美學上的、靈性–宗教上的、劃時代–歷史上的意義,或是融合起來的;思想突破了傳統設計的框架,人們如何使用空間也有長時間以來的演變。對於規劃路思義教堂的建築師陳其寬先生而言,首先面臨的便是宗教上的衝擊,由於他並非基督徒,所受的教育雖是西方式,但骨子裡溫養著深厚的東方美學底子,於是來自紐約聯董會的要求便等於一項艱鉅的思想難題,他能以非教徒的身分達到聯董會的要求嗎?

在此之前,先引領大家回顧教堂的起源和發展。基督教為一神信仰,在羅馬帝國奉行基督教時,境內建有多座神殿,神殿高偉森嚴,一開始只有祭司能入幕,民眾則完全隔絕於神殿之外,僅能想像神明的崇高。而基督教徒在未被羅馬帝國接受時其實長期遭受迫害,教徒只能在basilica這類的秘密地點聚會,之後逐漸隨著時代氛圍的包容開放,便能使用各種公共場所作為他們祈禱、禮拜的固定集會場所。而教堂做為獨立的、專供基督教徒們使用的空間場域,便是由這樣演進而來的。

教堂的出現給予了信徒們集會地點的保證,使用方式也有漸進式的改變。拉丁十字教堂和希臘十字教堂是自中世紀以來最常見的教堂規格,祭壇的建置處代表神處在教堂中央,但自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後,宗教開始世俗化,教堂的外觀豐富外延,除了巴洛克式的華麗曲線外,十九世紀末的現代主義建築運動興起,使得宗教色彩強烈的教堂跟著發生外形上的變化,從性靈上把持著天主教的思想演變,從鋪張上保持著新教的簡樸踏實。由這些歷史資料來確切詢問陳其寬先生當時所面臨的任務:如何表達中國人對神的敬畏呢?大時代影響個人思維的判斷方式,這是屬於陳先生規劃教堂的特殊歷史背景,最後,他選擇以簡單的設計,融入西方自由思想的精神,而建成了今日的路思義教堂,堂內一線天的設計與中國人的思維一脈相承,說明人在神前僅是井底之蛙,與西方的基本教義和坊間流行的穿鑿附會並無太大關連。

至於如今的路思義教堂,是否達到原先使用上的目的,黃教授認為,路思義教堂本來是想建給高級知識份子來使用,有著嚴謹的求知以及嚴謹的宣教。但近年來,路思義教堂的使用方式趨向大眾化,流於低俗,浪費了原本訴求莊嚴的空間設計,也讓教堂的空間品質每況愈下。到底它是一個存在於此處便好的紀念性空間,或是應還原為信仰之地,還是單純作為一個聚會場所正好呢?使用者如何能以同樣高品質的品味來使用這一神聖的空間,將會是路思義教堂正面臨的挑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