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生活學習圈 於 2013-12-05 發表

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 - 把握獨立自由的傳統,從胡適1958年在東海的演講談起

活動報導

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 聽系列

11/26 TUE 19:00-20:30 把握獨立自由的傳統,從胡適1958年在東海的演講談起~林載爵先生

【活動摘要】

2013年11月26日,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系列活動邀請到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林載爵先生返校演講,並以1958年胡適到東海的演講為主軸,談談何謂「獨立自由的傳統」,以及該如何延續與創造不凡。

初次踏進東海校園,路思義教堂那完美的弧線在光線的移動間深深地感動了林載爵先生。作為東海大學的地標與精神所在,教堂的核心價值對東海大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並使得東海大學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甚至是台灣高等教育史上史無前例的一所大學。而「獨立自由的傳統」便是那核心價值所在。

1958年5月7日,時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胡適先生應曾約農校長邀約蒞校演講,以「把握獨立自由的影響」為題,談論私立大學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與重要性。而身為私立大學的東海,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著什麼樣的歷史地位呢?由此切入,並講述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沿革。

追溯中國的高等教育,最早在漢武帝時便設立了太學,可視為今日的國立大學,規模之大甚達上萬人。此外,自公元200年鄭玄逝世至1200年朱熹逝世的1000年間,中國的學術多靠私人講學來傳道授業;不幸的是,私人講學卻也常受到政治問題阻撓壓迫,但縱使環境惡劣,私人講學依然成為中國學術史上傳繼門派及學術的主要管道。

然而,中國的高等教育起源的雖早,卻沒有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反觀歐美,美國歷史也不過數百年,耶魯及哥倫比亞等校卻都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又或者如英國的牛津與劍橋,歷史甚至達到了八九百年。主要關鍵在於西方大學的幾個特色,第一,有獨立的財團;第二,有獨立的學風;第三,有堅強的組織;第四,有優良的圖書管理;第五,教授可以獨立自主且持續地進行學術研究;第六,有堅強的校友會組織。而胡適亦認為,私立大學擁有較自由、限制少的優點,因此期許東海大學能做為榜樣,秉持自由獨利的傳統,以成就高價值的創造。

另一方面,林載爵先生也分享自己與東海的緣份。在就讀台南一中期間,有一次無意中在圖書館拜讀了時任東海大學圖書館館長的沈寶環先生所著的《東海大學圖書館簡介》。文中提到:「第一,只有偉大的大學才會有偉大的圖書館;第二,只有偉大的圖書館才能創建偉大的大學;第三,要了解一個大學圖書館之前,須先了解那所大學的精神所在。」因此該篇文章大部份都在介紹東海大學是一所怎麼樣的大學,他同時也提到:「一個大學的建立,應自有一套獨具風格的目標和理想。」

沈先生在文並提到,身為全台第一間私立大學,東海大學的建立並非依照昔日的模型,而是具有創造性與實驗性的,以拓荒者的精神建立制度,如勞作教育制度、考試採榮譽獎勵制度、以及圖書館的開架式陳列等,這些在當時的中國大陸與台灣高等教育界都是史無前例的。其次,東海更堅守「質」優先於「量」的原則,因為錄取較多的學生並不代表什麼,反而會有設備及資源不敷使用的情形。而整體校園氛圍也以教學為重,研究為輔,因為那才是東海大學被創建的目的之所在。

同時,東海大學雖具有國際的氣氛,但並未放棄傳統,而是作為東西文化交融的接觸點。如勞作教育,便是曾約農校長見中國傳統讀書人普遍沒有勞動精神,而將清教徒的精神轉換導入而來的,是一種強調「為生活而工作,而非為工作而生活」的概念。

林載爵先生也提到,1966年至1972年間,由於資金來源產生變化,東海大學面臨了財政上的短缺,與其衍生而來之發展方向的爭議,包括學生人數是否調整、是否設立研究所與夜間部、以及應如何與地方合作等等。對此,1971年練馬可老師曾著文回應,以「理想、創造性與東海大學」為題,練老師如此說到:「我們正在創造一所大學,而一所具理想性的大學必須不斷地被置於革新和重建的過程,東海大學需要再一次積極地、批判性地投入,打破象牙塔式的隔絕。」

演講最後林先生也談到,處於大學一致化潮流下,面對其他大學的不斷擴張、城鄉差距日益增加、來自教育部與國科會的諸多限制以及獨立自由精神逐漸喪失等問題,東海大學該如何自處;又,面對少子化的影響、經濟環境成長停滯的困境、學雜費的鬆綁以及大學擴張達到飽和的情況下,東海大學應如何化困境為轉機。就好像時代雜誌(Times)中曾提到,東海最可貴的便是具有實驗性,因為這在中國教育界是毫無前例的;又如同曾約農校長在創校典禮中所說的,「開創將是我們的格言」。期許以教堂精神為核心價值的東海,再做一次開拓者,不墨守成規亦不懼怕失敗,延續獨特學風並肩負起教學責任,以重拾獨立與自由的傳統,開創高價值的成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