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3-11-19 發表

「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兩所紙上大學

活動報導

【活動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10月4日舉辦「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課程演講,邀請成功大學吳光庭副教授講授「兩所紙上大學:W. Gropius的華東大學規劃與吉阪隆正、林慶豐的東海大學校園規劃」。

  在介紹今天的主題以前,吳教授先為與會同學們介紹建設背景。二次大戰後,西方列強的文化機構加強對東方國家的文化建設事業,尤以宗教型機構的非傳教目的式宣揚,在教育、政治以及思想等層面的影響最大。美國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前稱中國基督教聯合董事會,以下稱聯董會)在此背景下參加了中國華東大學與台灣東海大學的建設,西方建築擅長的理性分析和設計,干預了建築設計的發想,和東方文化的思想產生了有趣的碰撞與交流。

  其後,Walter Gropius與貝聿銘在1946年接受聯董會的邀請,於上海規劃華東大學校園,然而,當時的外國人並不瞭解真正的中國,僅對戰後的中國世界有所同情,再加上對異國文化的嚮往,聯董會把握著所堅持的宣教理念,慎重委任了這兩位建築師,希望華東大學的設計能保留中國樣式與意境的設計。說是中式的意境,但其實十分抽象難解,這是由於外國人本就不處於中華文化的脈絡,缺乏地方性以及對生活態度的深刻觀察所致。從發展中的圖紙上所看得到的設計過程,可充分預見文化衝突過後給激發出來的理想性、想像力,何以透過國內外建築師的合作,保留、刪減、裁定出對中國意象的看法。

  西方知識體系的觀點仍然滲入了工程面向。理性的數學計算安排了建築結構形式的空間表現和美感認知,對照蘇州庭園的文人式設計理念的不同,更可發覺兩者對建築思維的差異,甚至連空間的包容力也有所不同,但這差距也在在成為了一種欣賞建築的參考。當中引人思慮的是,並非所有的建築設計都具有強烈的表現力,這可以在有目的的作出一個限制在抽象的、被要求的、在地化建築中看見困難之處。中國自古以來並未存在著與西方建築師一詞同等並列的語彙,三合院、庭園反而具備水墨畫飄邈幽遠的特性。華東大學設計圖上坐落著民生式的聚落屋舍,以墨線模擬出完整、幽靜、具漂浮感的氛圍,絲毫沒有加入太多理性、剛硬的設計。

  吳教授陸續介紹東海大學各建築特色,從初期到晚期,從圖書館到藝術中心,以及施工、植被的挑選和種植方式,乾淨精簡的空間,最後也透露了濃厚的中國個性。吉阪隆正初期的路思藝教堂設計圖本依循著日本的眼光,配合西方世界的想像繪製而成,後幾經折騰,才成就出看似不可理喻、規則以上、彎面流線的經典教堂設計,非典型的空間充滿了一種普世價值的建築表現精神,東海大學也成功地作為一個脈絡化、有著時代限制,且並未因為外在強力的干預而罷休,蘊含了自我個性的建築群。

  於此觀點,我們可以從吳教授回顧相關歷史的演講中,看到中華文化如何在戰後建築史中保有自主性,發揮關懷,甚至將原本抽象的環境特質之要求,把理想具體呈現在完工後的泥地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