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3-11-19 發表

「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台灣建築的傳統與現代論戰

活動報導

【活動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9月27日舉辦「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課程演講,由東海大學建築系羅時瑋教授講授「台灣建築的傳統與現代論戰」。

  承接上一堂課,本課程再度提及興建東海路思義教堂當時之時代背景–六零年代台灣的政治、經濟、歷史狀態;接受美國大量的援助,以及後來的斷交;中國戰後加上內戰,國民黨遷台,環境十分不穩。即使借用西方工業化來完成現代中國的近代化,也應繼續呈現屬於台灣脈絡的現代中國。在建築界中,東海校園以及路思義教堂應該算是當時期的一個成功案例。

  教堂本就象徵著慷慨無私的精神,五、六零年代傳統與現代的價值嚴重衝撞,傳統包含了現代,革命的想法進入了,等於也注入了一道道時代精神的新血。台灣光復後,中華民國政府的第一個念頭便是全部撤除日造建築,這顯示了中華精神萬萬不可抵觸的根本要求,而歐洲的樣式在當時代表著文明開化的手段,借歐洲的思想興起台灣的建設,政府民間的聲音也分成了認同與不認同的兩大派別,接受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教誨的建築師貝聿銘琢磨出新的精神,將西方現代翻譯成中國樣式視為畢生的願望,想以建築為中國精神發聲,並在決策路思義教堂規劃案當中都不曾忘懷,教堂主要設計者陳其寬雖留學於美國,也大大發揮知識分子適應台灣的本性。

  羅老師額外介紹了許多現代建築的例子,總結起來大致上有幾個特色:鋼筋結構、玻璃牆面、強調水泥蓋,現代建築最經典的模式就是大量使用鋼筋混凝土,牆壁不再具有承受重量的功能,甚至可以用一整面的玻璃當成牆,以水泥灌成各種抽象幾何的模型,如矩形、三角形、錐形、圓形的組合等等。從此來看東海大學的空間設計,合院的布置似乎貼近傳統建築的風格,但從教堂的雙曲面屋頂、文理學院的線條展現,則可以辨別出現代主義的風範,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現代建築。

  西元兩千年後,台灣意識到自己的國際現存狀態,逐漸發展出新的理念,都市發展計劃、更新都市中心的想法正在醞釀,有的早已經實踐完工,台灣人熟知的中正紀念堂裡有一座紀念的殿堂,兩旁為戲劇院與音樂廳,中央則是寬闊的民生活動廣場,這麼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都市公園,又如何做為我們想像及實踐具有現代台灣價值體系的公共空間發想呢?

  有一個月亮的故事可用來比喻這樣的情況,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還是台灣的月亮比較圓?這是一個認同的問題,台灣在六零年代的建築論戰是兩個月亮的爭端,但來到近代建築發展就好比是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的對比,台灣的建築論述需要轉型,要做出一顆新的太陽,而八零年代後多元、開放想像、全球化的天候,更帶來了台灣建築界這片原野所需要的滋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