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11月8日「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課程演講,邀請畢業於東海大學歷史系、曾任圖書館特藏組組長的黃文興先生講授「傳達東海教育精神的路思義教堂」,以歷史的角度來看東海創校的始末。
英國工程建築師彼得‧萊斯在《工程師奇想》一書裡曾說過:「一棟好的建築是有觸感的。」當大家看到路思義教堂時,所想到的是甚麼呢?它是棟好建築嗎?它又好在哪?有的同學回答它是一棟外觀很奇特的建築,也有同學說,路思義教堂簡潔有創意的設計讓人看了過目不忘,而羅教授則說,當他第一次來到東海看到路思義教堂時,就覺得這座教堂早就站在那裡等待著他。到底有『觸感』的建築是甚麼意思?這是指一棟建築擁有建築師創作過的痕跡,不僅重新開創、冒險革新、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甚至令人想詢問,為什麼這座教堂會誕生,又是怎麼樣建成的?
無疑地,路思義教堂擁有這種能量,從挑選建築師、計畫主持人的理念和聯董會的精神,醞釀了東海校園的產生。貝聿銘師承葛羅培斯的現代建築風格,他對老師的想法多有保留,希望在西方世界學成以後,有朝一日能回中國奉獻自己的專長,找到能夠讓中國建築的性格適應於現代建築的形式。在決定東海校園的計劃案以前,負責東海校園建設事宜的聯董會面臨存在危機,以及駐台代表的質疑,於是秘書長芳衛廉重新思考這兩者的未來,雖然內外的意見分歧,但他抱持著一份特殊的使命感,依然想創造出一座有別於一般的典型大學的理想校園,一所身在台灣的大學。他甚至在東海校園的選址也別具用心,選擇落座於台中,遠離北部喧鬧的環境和南部宗教的勢力影響。
芳衛廉對東海抱有諸多期待,在校園的設計和校址的選取上都是有意識的,以教堂為中心,佈局是小單元、平面擴散,房子也都是樸實無華的,他認為東海的精神就是不斷地探索,去發掘未知的事物,並且希望校園的能量有朝一日能成長出一道解決問題的向度,成為教育中的先鋒和開創者,他殷切期盼的就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藉著校園,教育的實踐,達成一個美好的教育理念。
黃先生一開始說,一個故事總是有觀點的,我們必須留意這些觀點,才能將認知放在一個恰當的概念地圖上。從這些介紹,其實可發現看一件事的觀念其實往往與許多預設有關,例如回憶、常識,或是故事,而這些故事可能是一元論的,導致人們對一件事所起的是非對錯等倫理判斷。認識路思義教堂,同樣也可以透過一則敘事來了解,今天便是透過黃先生描述四方人馬對東海大學抱持的理念,來理解東海大學的創建精神,然而地圖並不等於地方本身,我們必須警覺到認知系統的不足,才能因此反省,增進對事物的了解,這樣的反省將會促進未來的成長,就如同東海大學在創校過程所出現的理念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