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11月1日舉辦「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課程演講,邀請東海大學建築系彭康健老師講授「路思義教堂建築工程檔案」。
課程開始前,彭老師首先撥放一段五分鐘的空拍短片,並與在場的同學們分享有關東海的故事,他認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瞭解教堂興建工程的意義,否則一件工程就只是一套機械式的操作,是冰冷、枯燥、無趣的。彭老師表示路思義教堂除了是一棟很漂亮的建築之外,我們還可以知道發生在這棟教堂裡的許多精采的故事,而且它不單單只是一棟建築物,而是能與校園中的生活相結合,這便是彭老師想從這個角度來分享東海教堂的建築工程的用意。
彭老師認為路思義教堂就如一個待解密的盒子,聯董會在遙遠的大西洋海岸的一端籌劃,與教會的信仰一同任重道遠,東西交會,相逢的故事就此開始了。五十年前的台灣百廢待舉,一群年輕有為的建築師和建造師來台,未來的能量掌握在這群知識份子手上,其中傳教士作為上帝的僕人,特別關切教堂被傳遞、被聽見的聲音,到底一間教堂需要變成什麼樣子呢?到底是親民的教堂?抑或是偉大的建築?二戰結束後西方世界產生的問題一起被他們帶到這片樸拙的土地上,教義如何透過教會活動在這片土地上實踐,也一直遭到討論,在經過諸多爭論後,東海的路思義教堂決定要做成一個單純的聚會場所,對外開放的空間,矗立在一片草地上,就像現今所有人能看到的樣子,並將學生活動中心做為校園建設的一體,補充了教堂活動能量的不足之處。畢竟,人還是最關懷教堂腳下實際發生的事,教堂還是需要人的聚集和活動。
接下來,彭老師連續播放了三段珍貴的影片,第一為1959年東海第一屆畢業典禮的概況,十分鐘內由裡到外地簡介東海校園的特色,第二支影片則是美軍於1963年在台灣拍攝的〈自由中國〉短片,片中可看到當年台灣落後的生活情態以及交通工具的外貌,最後的重頭戲取自彭老師的心血,集結近六百張照片,將教堂建設的過程做成影片,從打地基、搭鷹架、上內外模版到建成,用五分鐘描述路思義教堂誕生的經過。誕生後的教堂由於環境、設計和發想理念的一體感,漸漸因人群的活躍發展自身的特質,它的長相像一雙祈禱的手,也是一艘倒置的船,佈滿色澤不一的琉璃磚瓦,柱樑牆三合一支撐了整個結構,雙拋曲面的表現力強烈又特殊,簡潔的教堂功能驅除了宗教性,室內的視聽皆宜,也是校園中心以及精神中心。
教堂作為校園精神中心,有著自主能力,具有往外傳播的概念,當年的傳教士站在這裡講道,任務完成,便離去了,這個地方已經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並影響他人,不再需要他們的幫助,天助自助,這便是所謂的宣教士精神。聖經詩篇127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蓋一棟房子,過程之艱辛,需要諸多能量支持,尤其是工程特別複雜的路思義教堂。五十年前駐留於東海的教士看見了異象,無論異象是否真是由奇異的神力引發,盼望東海教堂能不斷積蓄自身的能量,對東海校園發揮正面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