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時刻之【如果我再讀一次大學】
第三講| 王崇名 教授
時 間 | 11/21(四) 19:10~20:20
地 點 | 路思義教堂
從社會學到通識教育
從通識教育到宿舍學習
如果回到過去
再做一次選擇
當年的我,又會是誰?
那些已經無法再重讀大學的人,或許可以給正在讀大學的你,一些從未看過想過的人生風景。
五位老師要用一個問題,沐浴你一學期的心靈
...................................................................................................................................................................................
【活動摘要】
11月21日晚間7點10分,「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系列講座第三場邀請到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王崇名教授擔任主講人,以自己與自己的對話為主軸,演繹了這場精采的演講。 「教師是不是總是有意無意地保持著一種優越感,總是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使得學生有一種『我必須被教育』的自卑感?」王老師經常這麼自我反問著,因為在這之間顯然不存在著關係,而是直接地導致了學生的恐懼、壓迫以及緊張,於是學生便從年輕時就學到了這種不對等性、感到自己被輕視了,所以終其一生想成為侵略者或是持續不斷地只能屈服和順從。 因此王老師相信,沒有所謂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師生是共同在東海生活,共同學習的。而今晚,與其說是演講或是分享,倒不如說是在進行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在路思義教堂裡誠摯地訴說自己的經驗,讓生命有機會影響生命。 王老師說,從18、20一路走到50歲,自己沒有什麼改變,一樣天真、浪漫且自由,或許有變得比較世故一點吧,但是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如果有改變, 應該是變得比較踏實了吧,因為自己確實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 在高中的青澀時期,王老師的內心已充滿理想,一心想成為一名「哲學家」,但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長輩都說當哲學家會變成瘋子或被抓去關,因此便選擇了社會系,但在當時沒有人知道那是在做甚麼。放榜的那年,沒考上台大的王老師到了中興法商(中興大學前身),一踏入校園映入眼簾的只有兩幢建築物,在那裡的那段日子並不快樂,直到來到東海,看到這片藍天和綠蔭,心境才彩色了起來;可以一同坐在草地上念書、或者遙望天空,討論著學術、知識或是任何事物的生活讓王老師感到十分自在且享受。 王老師對於大學生活的想像早在幼年時期便有所啟發,蔣夢麟的《西潮》以及《林肯傳》中所傳遞的那種入世、關心社會的心,早已填滿了王老師的心靈。同時,受到徐志摩與陳之藩的影響,那個時代許多知識人心中都充滿著近似於「劍橋」的大學想像,也許是談一場充滿詩意的戀愛、又或許是穿著馬褂走在校園。而這些對於中國、日本、以及歐洲大學的印象雖然在王老師心中顯得有些混亂,但也造就了他內心對於大學的各種想像。 王老師還提到自己心目中兩位永遠的典範,分別是葉啟政老師與高承恕老師,他們所傳達的「活在當下」,便是一種真誠面對生命的態度。從學生到教師,王老師越來越喜歡自己身為教師所扮演的這個角色,也特別感謝高承恕老師以及孕育高老師的東海大學,因為在這裡特別能夠感受到簡樸、自在以及理想性。特別是在王老師搬進教師宿舍後,更發現我們都必須向東海大學的環境學習,向深具新教倫理的校園環境與大學精神學習,更要向練馬可老師、羅芳華老師等無私奉獻的宣教士們學習,時時充滿感謝並且身體力行。 王老師也說,書讀得越紮實,就越不會被書拎著鼻子走,而能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獨自面對所生活的世界,選擇應該走的路並堅實地走下去,一路上志同道合的夥伴會越來越多。同時也期許自己勉勵大家,要活在當下並常保懷疑與好奇心,向環境學習、認真理解每一種關係,對萬物有感,保持客觀的心態且不盲目追求。 最後王老師說,如果再讀一次大學,他希望可以永遠追求自由學習,努力成為善良的人,享受無限的悠閒,學習不被慾望和成見所綑綁。並且永保精進、培養學習主體性,而不只是等待「被餵食」,學習機械化的知識。持續尋找學習夥伴與導師、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並倚靠學習,以恢復敏銳的觀察力,也就是對世間的萬物,有情而敏感、真切地關愛他們。若能做到如此,一切終將自由,而這也正是王老師所認為的「博雅教育」。 |
【活動影音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