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3-11-11 發表

「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東海校園三大建築師

活動報導

【活動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10月11日舉辦「路思義教堂建築講談」課程演講,由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羅時瑋講授「東海校園三大建築師: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

  這三位重量級、世界級的建築師將是今天路思義建築講談的主要對象,羅時瑋教授依序介紹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的家世生平,以及他們各自迥異的建築理念,在東海大學的籌備過程中,以路思義教堂為中心,展開校舍、系館的規劃,直至建成,最後成為集體師生共同生活、求學的空間。

  但這三名建築師一開始並不具國際知名度,在1955年到1960年間,台灣被西方社會視為自由中國的象徵,美國聯董會介入台灣建築界,號召了大批的相關人才前往台灣。在這三者當中,貝聿銘為著名法國建築大師柯比意的學生,作品的形式幾何、對稱感強,也是位十分擅長社交的聰明人物;出生自中國南方的陳其寬具有深厚的中國人文風格,書生氣息濃厚;張肇康則講究細節的鋪設,營造出高級細緻的質感。

  接下來,羅老師分析了這三位大師歷年來的作品,帶領同學們辨認出他們在東海大學所遺留的個人風格。貝聿銘往年的建築作品展現出嚴謹、高品質、塑性強、優秀的表現力,無論是藝術中心、波士頓博物館、著名的羅浮宮金字塔等,都是令人讚嘆設計之精巧的建築物,在路思義教堂的建成過程中擔任決策者的角色,不過,貝氏的設計始終欠缺社會關懷的向度,也甚少納入文化意涵。負責理學院和體育中心的張肇康,於事前調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並極度要求細節的精緻,台北的嘉新大樓、理學院的走廊都可以觀察出張氏運用石材、設計上的爽率變化。三人當中已過世的陳其寬專擅中國水墨畫,身兼建築師和藝術家兩職,作品總帶著幽微的中式意境,蘇州庭園的洞口、通風的小迴廊設計,皆可在東海大學中發現,而鋪設於路思義教堂外層的菱狀磁磚、內部的菱狀結構,其形狀大小不一,排列細膩,與陳氏的繪畫特徵相似,可推得是由繪畫得到的心得與靈感,東海大學的文學院系館更是充分展現他這一面的特質,也是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950到1960年代,台灣建築工匠的傳統尚且存在,代代傳承了對細節精雕細琢的精神,可惜進入九零年代後開始逐漸流失,房地產因應經濟起飛而崛起,大量的空地和住房量激增,自此開始了建築工程機械化的時代。幸好,許多當時的傑作保留在都市市鎮、校園的一隅,東海大學更是其中一項極其優秀的傑作,學生在校園中穿流不息、來來往往的同時,但也可以在稍作休息的片刻,回想起東海大學建設在三位大師意見不一、卻各具理想性的初衷下所合作出來的園地,仔細品味各色建築的美與特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