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生活學習圈 於 2013-11-06 發表

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 - 相思林裡的練老師

活動報導

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 聽系列

11/04 MON 10:00-11:30 相思林裡的練老師~高承恕教授

【活動摘要】

11月4日這天,東海大學榮譽教授高承恕教授和大家分享他與練馬可老師的師生關係,而曾為東海大學奉獻44個年頭的練老師亦返校並到場聆聽。

「這是一種從未經歷過的感動。第一,因為從未上台過,這是第一次;第二,今天帶著感恩的心來分享,作為一個見證,發自內心的分享。」懷著既開心又感恩的心情,高老師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他與練馬可老師的互動、並談談所謂的理想與熱情。

對於高老師而言,東海大學是心裡永遠的勝地,有兩個主要因素–相思林與練老師。早期的東海不如今天這般綠樹成蔭,那時的東海遍地黃土,今日的蓊鬱樹木均是後來慢慢種下的。1975年,高老師在他17歲那年進入東海大學,一走進校門口那條林蔭大道,便使得他的心靈從繁華喧囂轉得平靜許多。而這條大道的設計相當具巧思,能讓一踏進校門的學子感覺到「我準備好要學習了!」就好像很多宗教儀式開始之前,人們會開始沐浴更衣的道理一樣。

種植於東海大學的樹種以鳳凰木、相思樹及尤加利為主,但是近年來由於土壤、氣候及蟲害等因素,相思樹已不復多見了。高老師曾試問東海大學校園的設計者陳其寬老師為何選擇栽植相思樹,是因為相思樹特別浪漫嗎?陳其寬老師說,第一,相思樹適合大度山這種貧瘠的土地;第二,相思樹不霸道,不像有很多樹木長得高大,雄壯威武;第三,不似榕柏有如一堵牆,相思樹成林後是透明的,陽光穿透就好像被揉碎了灑落在地上一般。

陳其寬老師的設計概念是希望東海大學的建築物能交錯在樹林裡,展現「天人合一」的概念,所有建築應該與自然充分地融和,表現出一種謙卑的姿態、一種價值與關懷、一種態度。所以東海校內的建築物都不特別高大,包括路思義教堂也是。面對上帝、面對知識、面對前人,我們理應謙卑;並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地汲取養分來教育自己,因為生命是往前做延伸的。

高承恕老師還述說了自己與練老師的結緣過程。高老師曾在大一時一度想轉至中文系,但後來又作罷;到了大二時,練老師擔任社會系系主任,使得高老師的生命有了轉折、起了變化,在練老師的影響下,高老師開始努力的讀書。高老師說:「每個和我們相遇的人必定對於我們有著一定的意義或是重要性,有些人的影響力甚至是一輩子的,可以作為標竿,影響我們整個生命。」高老師還說,他記得大四那年,5位老師帶著15位學生上一門「科技整合」的課程,並要求學生在問問題時,必須要嘗試從各個不同角度切入,而那時每次提出最多問題的往往是練老師,且各個都是充滿批判性的問題。在那當中,高老師學習到如何自信又從容地說話,更學習到了問問題的藝術。

大學畢業後高老師到了美國讀書,會選擇再回到東海,也是和練馬可老師賢伉儷有關。結束碩士課程時,高老師正猶豫不知該到哪理念博士學位好時,練老師寄了一張800元美金的支票給他,並對他說:「若不知道去哪裡,就回東海吧!」於是高老師回到了東海。回來之後,練老師便委以重任,將自己在社會系四年級所開設的必修課交付與高老師,讓高老師學習去承擔、學習做為一名老師。高老師說,大學之所以大,正是因為胸襟夠大,由此我們可以看見練馬可老師行動背後的信念,他堅持熱情、努力地將自己的信仰透過行動加以實踐。

演講的最後,練老師簡短的上台說了幾句話,從他的話語裡我們感受到了他無私奉獻的精神,還有那種即便不被旁人看好,依然堅持做「對的事情」,努力實踐、讓信仰真正被看見的志業與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