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13.10.16
- 地點:路思義教堂
- 類別: 生活學習圈
- 主辦者: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校牧室
- 相關連結:【古道今承、明日光華】
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 聽系列
10/16 WED 19:00-20:30 路思義家族與教堂的故事~周聯華牧師
【活動摘要】 為慶祝路思義教堂五十周年,東海大學舉辦了一系列的相關活動,首場於10月16日展開,在建築系彭康建老師播放從建築角度切入的五分鐘短片之後,由曾任東海大學董事會董事長的周聯華牧師,為我們述說路思義家族與教堂的歷史和故事。 影片開頭有段文字引用自聖經,耶穌說過:「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這也象徵今晚路思義教堂的故事起源。 「中國人有句話:『登泰山而小天下』,我是上海人,上海人很容易就把其他地方稱之為鄉下,特別是路思義(Mr. Henry Winters Luce)來的地方叫登州,那也許是我們上海人的見識不夠,根本不知道登州在什麼地方,登州既然叫州,想必是個很大的地方,可是所有的上海人就好像在泰山上,感覺天下都是小的,把別人都當作是鄉下人。所以今天我要講的,是一個從美國到中國的傳教士的故事,一個鄉下人的故事。」這是周聯華牧師親切又幽默的開場白,為今天的講座揭開了序幕。 路思義教堂是美國著名的《時代》(Time)、《財富》(Fortune)、《生活》(Life)三大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Mr. Henry R. Luce)先生為了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亨利.溫特斯.路思義牧師(Mr. Henry W. Luce)而捐款與建的。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路思義牧師,因為參加了學生志願海外宣道運動(The 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s)而至中國大陸傳教,並為當時有名的「耶魯三傑」三劍客之一。在學校任教的路思義牧師並將基督教教會的風習帶入學校教育,曾任燕京大學與齊魯大學副校長的路思義牧師,一改傳教士呆板僵化的既定印象,為當地的各級學校注入活力,也開起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機會;同時也提倡運動,並發起了山東省歷史上第一場的籃球比賽。 周牧師還提到,基督教新會不只設立了燕京大學,還有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聖約翰大學、齊魯大學、之江大學、滬江大學、華中大學、華西大學、嶺南大學、東吳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等十三所基督教大學,每所學校各具特色,如燕京大學文史、教育出眾;齊魯大學以醫科為名;台灣許多文人行政官員都出身自聖約翰大學–嚴家淦先生、俞鴻鈞先生雖未曾留學海外,卻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周牧師剛到台灣時,許多牙醫師是華西大學的校友…等等,對中國高等教育有著極大的貢獻。 1950年,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教育界與熱心教育之教會人士,基於事實需要,聯名向成立於1932年成立,負責襄助過去十三所基督教大學的美國紐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The United Board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UBCCC,1956年改名「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建請一本過去培植中國青年的精神,於中華民國臺灣省創辦理想大學,藉以延續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並承繼中國大陸十三所教會大學之優良傳統,東海大學有此誕生。 周牧師在38歲時被推舉為東海大學董事長,他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開始接觸到現代美術以及現代音樂,使得原本對於藝術一竅不通的他,能夠稍稍懂得這兩門藝術中所蘊藏的背景及意義。藝術作品中總有故事意義存在,就如同燕京大學中為路思義牧師所造的六角形「思義亭」,以及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便是希望透過建築藝術,為耶穌基督、為神傳達信息。曾不惜奔走為燕京、齊魯兩校募集建校基金的路思義牧師,為什麼願意和家人聚少離多、如此無私奉獻?也許正是本著傳教士的態度與精神–有傳教士的特性、愛當地人、順服主的指示。 亨利.路思義(Mr. Henry R. Luce)先生為路思義牧師的長子,其夫人也與東海大學關係密切,她是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和董事會的主要董事,於東海大學建校過程、路思義教堂興建期間,路思義夫婦長期資助,路思義家庭包括路思義先生的妹妹–穆爾夫人(Mrs. Maurice T. Moore)在內都給予最大的支持。而周聯華牧師則曾與貝聿銘先生晤談,討論關於教堂內傳聲建構及椅子、地板的用材設計。 雖然在珍珠港事件後的幾個小時,路思義牧師去世了,接任董事會的周聯華牧師仍努力延續路思義教堂的精神,他說:「今天我們特別在為了追念路思義牧師而造的路思義教堂裡齊聚一堂,用了他的名命名,便時刻讓我們想到他為燕京和齊魯大學所做的一切,也期望東海大學可以和燕京、齊魯大學一樣,如此的自由,尊重自己的主張,也尊重、允許他人擁有各自的主張,而東海不就正是如此嗎?」期待這樣重視自由主義、擁有自由學風的精神,體現在東海的每個角落。 最後,周聯華牧師說到:「It’s easy to being seen, not only to being seen but also to being heard.」美麗的路思義教堂很容易被很多人看見,但我們不只要讓別人看見,更要讓他們也能聽見,聽見教堂中蘊含的故事與精神,並藉由教堂的美,將信念傳達給校內所有的教職員工以及學生們,進而作為影響社會的正面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