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通識核心課程 於 2013-05-01 發表

「科學素養與永續思維」:展開宇宙新視野

活動報導

◎講者:陳文屏(中央大學天文所兼物理所教授)

◎演講概述: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中心於102年5月2日舉辦「科學素養與永續思維」課程演講,邀請中央大學天文所兼物理所教授陳文屏講授「展開宇宙新視野」。

  宇宙,就學術專科而論,一向為理組的專長,與文組無關。但陳教授企圖破除與會同學們的迷思,為何要說文組/理組?這是誰界定的,知識為何要有文理組之別?打破術業有專攻的觀念,我們其實可以說,一開始的世界不會劃分為文科、理科等類別,這只是人類自身為求方便,區分出來,為教育所用的專業科目。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分文理組,人生是一連串尋求答案的過程,研究則是尋找問題的能力,而科系,說穿了只是方便我們學習。我們應該更進一步的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才是。

  於是,問題開始了,宇宙有歷史嗎?誰說宇宙沒有歷史?宇宙有所謂的天文圖、觀星圖,卻沒有地理概念?我們從地理科的地圖,可了解到我們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天文圖也是,天象也擁有人文地景,有故事可談,而有故事,勢必會有歷史存在。古今往來的歷史來去著許許多多著名的科學家,從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到牛頓,自日心說、地心說、望遠鏡觀測天體的運用,以及發現了重力的存在以至於可以測量星體的各種出生、運行原理,說明了人類不斷理解宇宙的真實樣貌便是一部宇宙的歷史,我們不斷逼近宇宙的真實樣貌,而這段過程會在未來持續演進。

  我們也經常在一般情況使用「天文數字」來形容無可理解的龐大數目,所幸人文科學發明了相對距離量尺,說服人類可以接受兩組龐大數字之間的對應關係,這樣觀察方法幫助我們想像浩瀚的宇宙奧秘。但宇宙依舊如此之大,大到令人費解,到底這個宇宙要詢問我們什麼問題呢?首先,我們可能必須先詢問:宇宙到底是什麼事物呢?除了距離,也就是空間的意涵以外,也包含了時間之意,時間代表事物的因果順序,過去、現在、未來,攤開這組時間軸,是否等同於「浩瀚」這個詞的意涵?天文數字等於「浩瀚」?

  我們應該要將「浩瀚」一詞歸納於對宇宙有多大的想像力之上,而非實體的數字所帶來的震撼感。以光的行進舉例,人類在地球上所接受到的陽光,是從五百秒以前,自太陽這顆恆星傳送過來的,我們是否能夠想像,要是哪一天太陽突然消失了,那五百秒以前的我們還認為太陽存不存在?我們「現在」看到的天體其實都是「以前」的天體。又例如獵戶星座,一個距離銀河系最近,也是目前天文科學家們了解最多的星系,這是一個很精彩的星座,有一顆快要死去的白矮星,以及快要出生的氣團正在形成,一塊生命力非常旺盛的星系,星星的確如同人類有一道值得訴說的生命歷程;還有前幾年才剛除名的冥王星,何以除名,也與人類認識宇宙的進程有關,冥王星其實並不符合行星的定義,僅能稱為類行星。

  宇宙的歷史隨著人類觀察的錯誤不斷進行修正,修正之餘孜孜不倦,更不斷對整個世界提出大哉問,於是,科學家終於提出了一個問題:宇宙有開始嗎?宇宙會死亡嗎?這樣的問題觸動了若干學究的想像力,促使人們不斷向整個世界挑戰智識想像的極限,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可為本次演講做個結尾:「宇宙最令人費解之處,在於我們竟然可以理解它!」


◎ 活動照片:

陳文屏教授演講
互動時間:學生提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