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者:徐光台(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演講概述: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中心於102年3月14日舉辦「自然素養與永續思維」課程演講,邀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歷史研究所徐光台教授講授「全球化與科技文明:從首個全球化知識蒐集與傳教組織耶穌會對中國自然知識的衝激說 起」。
科學發展至今,帶來了一套客觀認識世界的全新方法,也造成了諸多衝擊,最大的影響便是改變了觀看自然的角度,改變人類詮釋世界觀的基本理念。這道衝擊一如科學哲學學者孔恩(Thomas Kuhn)的典範(paradigm)理論帶給世人的一道值得檢討省思的議題,科學如何改善或毀滅了環境、文明與人類社會?一致性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達成?而改變各個時代脈動的力量又是從何而來?
針對這個問題,孔恩所提出的「異力」這個概念,便是能夠指引其中一種解釋的方向,意思是一套改變了某個時代心靈和思維的規範模式。提起時代性意義,意味著必須回顧歷史。現代科學的源頭來自西方社會的科學革命,而第一個全球性地蒐集知識並傳播到世界各地的組織耶穌會來到了中國,對自然思維的各執一詞,使得兩個世界產生劇烈的激盪和衝突。
中國傳統的自然科學思維,當以「氣」這個特殊的概念為理解核心,傳統中國人認為萬物皆有氣,氣中同時存有陰陽矛盾,不強調一致性與同質感,著重於包容、並存與內在和諧。「氣」無法從肉眼直接觀察,宇宙天象則反應了氣之生成的場所,中國古代觀星紀錄十分豐富仔細,當可視為中國人如何看待自家社會與自然觀,又自成一格的道理。另一方面,西方的科學知識根基於深遠的哲學和自然主義傳統,從古至今,科學史觀被視為一道線性發展的過程,數學、天文學、自然科學哲學等思想體系交融成一套嚴謹、可供後世驗證的世界觀,除了理論建構的深遠傳統,更發展出具體、分享流傳的科學技術。
然而,西方社會的自然科學史形成的過程當中,十七世紀科學革命才是一幅展開現代科學基礎的新頁,對現代造成的影響更是非凡。自古科學為神學服務,但新思潮帶來時代震盪,兩者價值觀逐漸分裂,地球中心說和太陽中心說激烈思辨,彗星應當視為天文現象的異例與否,造物主究竟是不是以化學的方式創造世界,問題百出,卻百家爭鳴,值得大書特書。然而,這段歷史對現代人的啟發是,我們必須抱著「知識是人為製造」的警惕心,保持著警覺心態,知識畢竟是人的產物,必須當心,不要落入單一價值霸權的巢臼。
老子《道德經》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反應了自古中國尊重自然的有機世界觀,但是,遭受西方科技文明衝擊的現代東方世界認為:「科技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顯示了征服自然的機械世界觀。對自然科學史的批判帶給我們的是新興的能量,促使人們能夠反思當前的社會困境:台灣社會是要和國際接軌,追求內外一致性,還是要包容良莠不齊的現象規範,容許矛盾並存?講者以為,若要台灣立足於全球化潮流的社會,可試圖讓科學史、科技與社會學科一併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透過一個類似中世紀大學的教育理念,將深刻觀察的邏輯判斷思維深值於民心,將來民眾得知該怎麼掌握知識並善加運用,才是解決台灣目前各項文明價值衝擊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