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核心素養融入專業課程 於 2013-05-30 發表

如何用鐵鎚做社會學思考:謝國雄《港都百工圖》新書討論會

活動報導

【活動摘要】

  在初夏周五悶熱的午後,《港都百工圖》作者謝國雄意外出現在東海大學,為創意學院角落習齋揭開專題演講活動的序幕。本日的演說活動長達五小時,參加者享受一場知識的宴饗,而作者與評論人的攻防針鋒相對,但也流露惺惺相惜。

  這場活動,由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黃厚銘進行演說,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黃崇憲、鄭志成、許甘霖分享,回應者為本書作者謝國雄,聆聽者約卅名學生,包括東海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大學生、研究生。   

     謝國雄先生聽完所有的報告,才對寫書動機進行告白。他在1990年學成返國,在1990到1994年之間投入勞工局勞資調解委員會,體會到勞資之間經濟、法律的不平等,當自己成為局中人捲入紛爭中,就會反省自己過去對於社會學事實、現象的理解,而改變了他原本對於社會學的看法。這樣宛如成年禮的經驗,也就是後來他被學術界解讀為異端社會學家的原由。

    第二個寫書動機是,在他回國之後,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在國民黨體制下長大的他,感受到政局的變化,由其1980年代末期,這些社會運動撞擊,成為社會改變的力量,他捫心自問:「學術工作者在幹嘛?」,於是他在勞工局開設講座、法律課程,雖然自己的研究工作停頓下來了,但是他需要當「彈頭」,讓台灣社會有改變的可能性。

  鄭志成老師推崇謝國雄,耐得住寂寞寫書,本書可以成為田野的典範,但是也質疑本書使用「商品拜物教」是否適合?傳統職業、唐榮鋼鐵廠、王永慶台塑廠,這些田野觀察是否有內在關聯性?這些工作是港都的地方限定史職業嗎?像高雄的計程車司機抗爭是否和全省計程車司機同時爭取權益有關,而唐榮廠需要交代中鋼的興起,對於唐榮廠的影響有多大?

   此外,鄭志成老師與許甘霖老師都認為製鞋那段傳統職業敘事內容好看,一般人都喜歡看老故事,建議可以再多寫一些傳統行業的興衰史。許甘霖老師更指出本書的企圖心,及呈現職業範疇、勞動經驗、歷史多樣性等特色。

   許甘霖老師直接詢問謝國雄先生:「您相信剩餘價值的存在嗎?」、「您相信有階級意識嗎?」,謝國雄先生都持肯定態度,因為他要把不可見的變成可見,要揭穿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的真相。同時他也表示,提問者除了提問之外,也想出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可能是作者都沒有想到過的觀點。

  黃厚銘老師則提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是消費主義,工人一方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消費力量也可以顛覆資本主義,以及從生產經濟的社會學到消費文化的社會學。

  謝國雄先生認為,消費不是資本主義的主軸,消費問題一直存在,有兩個途徑可以解危,一種是均需工業改為民生用品,另一途徑是廣告刺激消費。而當今資本主義問題是:第一、勞動過程產生剩餘價值;第二、商品流通之後,出現過度生產問題,從第一加上第二產生斷裂,商品成為金融,成為資本主義之癌。

  東海博士候選人洪士峰提問質性訪談的困難,當報導人說不可寫之處,可否用小說方式呈現?鄭志成老師亦好奇,最後一塊膠片如同打馬賽克,但是究竟有多假啊?黃崇憲老師則認為,這段類似魔幻寫實小說,也想知道未來作者會為公眾寫作嗎?

  謝國雄先生回應:小膠片的內容多數是真的,是擔心報導人被告,這段他寫得很盡興,但是未來不會為公眾寫作,他想要呈現戰後台灣社會的發展樣貌,如資本主義發展史、勞動資本主義之發展等,這有很多作法,但是應該是可讀式、流動式的。


◎活動照片: 

謝國雄作者分享書寫過程與心境轉變 與會者分享與提問
現場參與者包含東海大學和清華大學學生 東海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黃崇憲開場引言
鄭志成教授(右)提問 現場熱切討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