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者:唐堂(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演講摘要: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中心於102年5月16日舉辦「科學素養與永續思維」課程演講,邀請中央研究所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唐堂講授「新興科技對社會與道德倫理的衝擊--以生命複製科技為例」。人類科技知識的進展日新月異,而且十分迅速,但是對道德倫理的想像力其實缺乏相對應的廣度和深度,本次的課題便是從生命以及生命複製的角度,省思一道科學與道德之間的辯證命題。
生命科技包羅萬象,包含了遺傳學、分子科技和幹細胞研究等等,人腦的生成複雜,科學卻絕非萬能,事實上,即使是當今最優秀最前衛的科學家也無法完全理解人腦的作用,科學雖然講究證據,眼見為憑,但是腦細胞組成何等地精密繁雜,即便是這些年來的科學研究也無法解釋人腦的神祕奧妙。許多先天性疾病的產生跟人腦細胞的奧妙一樣,都是生命之謎,我們能理解到的是,疾病和智慧皆與細胞基因本身的調控能力相關,而這樣控制細胞生成秩序的道理始終是個令人驚嘆的生命現象。
眾所皆知,生命誕生從未成胚形的受精卵開始,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細胞生長,基因預先設定,控制、指導了組織和器官的形成。細胞的長成相當敏感,外來環境的刺激容易使之異變,因此母體懷孕的過程的確需要遭到適當保護,這已有科學證明。然而,從生命誕生的基礎我們不難想像,如果生命可以複製,一個宛如原本生命的同卵雙生個體出現在同一個世界,那我們該視該生命為鄙蓆,還是要尊重他,令其擁有人權?
究竟一枚誕生於母體內的胚胎要從何時算起才能算是一個生命,各國標準不一,以英美兩國來看,美國相對嚴格,英國相對寬鬆,十幾年前轟動一時的複製羊桃莉是為英國科學界的案例,但案例的出生雖然成功,但出生後的長成經驗告訴後人,生命複製技術可能導致更多問題。至今複製動物已發現存有幾項缺陷,如成功率低、容易老化、個體不易維持健康等等,現今的生命科技雖有足夠的技術可完成生命複製的偉業,但隨之產生的生命處置卻是疑慮重重。這代表生命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受到人為控制,癌細胞便是細胞失控不斷分裂成長的實例,基因調控失能,造成個體內在調理機制的失衡,最後引發疾病或死亡。既然帶來死亡噩耗的癌細胞已經是科學難以完全掌控的生命課題了,那麼製造生命勢必堆造更多的科技課業,而且不僅僅是科技要思考的,也是道德倫理所要深思的。
道德倫理同為一般通識養成的一環,生命的出生是社會責任,意味著對生命的處置也是一項嚴肅的責任,即便是科學對胚胎的定義,也背負著一連串的重責。我們可以認同複製羊的存在,那麼複製人?這已不是存在於電影中的科幻背景,在現實確實能發生,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議題?人之所以為人是由於人具備理性良知,具有判斷是非善惡價值的知性思維、甚至超脫萬物,並具神聖性的深刻關懷。人有相信自己成就好事的趨力,這是科學無法全然解釋的部分。就科技的角度,或許人對自身的了解有其極限,科學的質調中性,就看人怎麼使用它,用它來成就什麼事。
◎ 活動照片:
|
|
王崇名主任開場 | 唐堂教授演講 |
|
|
演講實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