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3.3.7
- 地點:H104
- 類別: 通識核心課程
- 主辦者: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 影音資料:「與大學生談自然素養」錄影檔
◎講者:東海大學湯銘哲校長
◎演講概述:
東海大學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於102年3月7日舉辦「科學素養與永續思維」專題演講,邀清東海大學湯銘哲校長,主講「博雅大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
湯校長在演講的開始便首先提到了東海大學的校訓:「求真、篤信、力行」。並認為台灣的學生,在高中以前不太有實踐自我的機會,大學是最好的一段時光,因此鼓勵同學應該好好享受大學這段探索的過程。特別是校長的教育理念便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塑造一個完整的「人」,尤其是通識教育,培育專家是其次,人格養成才是教育的根本重點。
因此,在談論這次演講的主題「博雅大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時,首先就必須了解到什麼是「博雅」的精神?以及是什麼樣的背景,使得「博雅教育」成為湯校長的教育理念?首先湯校長便從大學時代的醫學教育開始說起,並分享成為住院醫師後的經驗,與出國攻讀研究所後所受到的影響。湯校長表示,這些經歷都深深影響了他對大學生的博雅教育的認知與重視。。
此外湯校長更指出台灣大學教育的普遍問題,能夠分別從兩個方面去討論。首先,就是學校方面的問題:專業學分太重、缺乏博雅教育;學生的問題則是:害怕失敗、不問問題、不敢做真正的自己。然而,生命的本質本該是自我探索的旅程,應該成為終身的學習者,對任何事都該抱持著勇於嘗試、實踐,憑著不怕失敗的精神去經歷。
而東海大學在創校之初,芳衛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向聯合董事會提出<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1952)便說明:「期望提昇東海大學成為一所獨特的卓越大學,培育人才並造福社會。」因此,Dr. Fenn主張,該大學不應是大陸任何一所教會大學之翻版。他說:「這是一個開始,我們有機會去創立一個不同型態的大學。」而所謂不同的形態,包括:這所大學應造就具有獨特眼光並能投入生活的人。他不是製造白領階級的大學;學生對其生活環境應有不斷的自覺,以避免陷入象牙塔,流為士大夫;該大學應落實民主觀念,學生需具備生活思想;課程不須以技術性導向,而應著眼於寬闊格局;避免嚴格的分科,搭配純樸而不矯飾的校舍;以小規模大學型態,學生人數不約五百至六百人。師生全體住校,教職員必須全職,並提供最佳生活條件,且應為基督徒。」
所謂的自然科學素養,就是對自然科學的知識加以實踐。因此,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培育應具備什麼內涵?專業與人文素養並重,要有創意、國際觀,能做跨領域的學習,並且樂於服務社會。而東海大學有足夠的條件達成目標,但必須提供更豐富的教育內容。因此博雅學習的推動便在當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 活動照片:
潘兆民老師開場 | 湯銘哲校長演講 |
演講情形 | 學生提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