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動內容: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102年1月21日舉辦大學引導教師期末座談會,王崇名主任邀請到音樂系馬邁克老師、校牧室李貽峻牧師,以及景觀系何郁如老師,三位師長共同發表了本學期帶領大學引導課程的完整心得檢討,並於會後進行自評與檢討。師長們抱持積極的態度與會,共同為更好的通識教育努力,實際改進教學問題。
王崇名主任近幾年來致力於推動東海大學的各項課程,頗具心得,認為通識教育承載著啟發學生的任務,讓同學們能在茫茫迷霧中看清楚未來的生涯道路,並應藉著親近、互動良好的師生關係達成。他與學生們聊天,發現做為一個大學生,最大的難關便是時間安排以及時間利用,還有學會在大學四年內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任務。做一個大學生?如何去做?現今大學生的讀書習慣已經被高中的填鴨式教育給養壞,而大學可以從此做起,重新開發每一位大學生的學習與自理潛能。
第一個時段先由李貽峻牧師發表,李牧師以訂定明確上課主題、帶領活動、設計小型作業等的方式帶領了為時半學期的大學引導活動課程,他覺得大學引導課程可以是一門建立良好社會關係的課,向他人發出邀請,一種和別人建立各種關係的邀約。人際關係會營造團體氛圍,好的氣氛讓人沉靜,沉寂引發個人去做深沉的探索,內在力由此得到釋放。李老師更提出一份庶民式的教學大綱是通識課程設計內容的方向,並可朝這個方向更正、進步和努力,好再更好。
第二個時段,接著由音樂系的馬邁克教師上台發表教學感言,馬老師的說明條理分明,著重學生是否能藉著學習課程設計、教學資源得到良好的學習過程為教學重點,並從學生問卷等回饋分析自身的教學效果,期望藉此騰出更多改善本課程的空間,反思教學的缺點,希冀未來能與學校相關單位更緊密配合,多為學生的學習品質著想。
最後一位發表教師,是來自景觀系何郁如老師分享許多教學細節,大學引導課程應該告訴大學生何謂大學,教學原則為生活、學習和價值,三個概念的意義分別是掌握生活的特性,了解吸納知識面臨的障礙,還有以成為『東海景觀人』為目的的價值取向。珍重自我、保養自我,個人接軌國際,與他人相處的關係包含著各種人際關係的連帶責任,激發學生的感激之心、包容之心,這些都是大學學習的教學重點項目,也是通識教育的共同教育目標。
王主任依序回應三位老師的發表內容,除了感觸良多外,也無奈地感到學校力不從心的一面,無法進一步地助教師們一臂之力,積極實現教師們的教學理念,而老師們的教學定位該將自己視為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嚴師,還是一路相隨的陪伴者,更是教學者應該思考的問題。關注關懷學生之餘,學校的制度對大學引導課程設有很多限制,解決辦法不是沒有,東海大學的做法是讓各系自主,師長可以自由發揮,但問題還是繼續發生,細部責任經常劃分不清,使得行政作業和教學作業實施困難。
與會師長們的問題討論整理如下:
(一)師生之間經常有資訊落差,該怎麼改善這個部分,讓課程操作起來更加地自在?這個問題在於校方對大學入門和通識教育的差別和定義不夠具體,各處室責任歸屬不清,變成教師獨自處理了許多不是自己應該負責的問題。
(二)教導最怕遇到聽不進教學內容的學生,尤其是某些價值觀,例如:愛、正向的事物。馬邁克老師提出一個方法,就是利用臉書,把老師學生集結起來,交換訊息,並且更加了解彼此的想法。大學入門的Alpha Leader也用過類似的方法,用來追蹤大學入門活動結束後的新生們。
(三)東風時刻引起的教學效果似乎頗有疑義,事後錄影的VOD檔的品質也差強人意,有沒有其它改善的方法?有的老師表示其實東風時刻帶給學生很大的助益,凝聚力很強,建立了很不錯的學習氛圍。而東風時刻本著學校創校理念:求真、篤信、力行,沒有傳教的企圖,僅發揚內在精神,以貫穿教育目的。李老師認為,想要改善東風時刻的整體品質,應可從做一個節目的想法起頭,組成一個良好的節目製作團隊,讓東風時刻的演講品質獲得保證。
(四)東風時刻似乎可以設計成教堂聽講以外的形式,如戶外觀察、戶外活動,更是一種東風時刻。
(五)學生似乎對大學引導課程下的輔導活動沒有太大的感受力,也許是學生事務過多,只好犧牲了這個部分,或許能夠採取半個學期的上課形式,上到期中考為止,後半學期讓學生自由與老師聯繫。王主任認為大學入門結合半學期的大學引導課程是非常不錯的想法。
(六)即使上傳大綱,還是很難控制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特別是大一新生。只能從文化層面慢慢帶動了,或者是,控制學生數量,提升教學品質,如果校方設有一個特別的團隊,專門在處理通識課程的理念規劃,那就更好了。博雅全校化也是目前東海大學想要努力的大目標,落實教育共享的教學理念,雖然現實操作上仍存有許多難題和外在衝突,但通識中心會努力維持穩定的教學長期發展方向。
(七)通識教育必須朝著提升教育的品質,和遭到重視的等級,不斷努力。